联合早报

汪惠迪:新加坡语言景观备受青睐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7-20 07:45
汪惠迪:新加坡语言景观备受青睐

新加坡是南中国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国在花园中,花园在国中,形成一个花花世界。游客从樟宜国际机场入境而取道东海岸公园大道(ECP)进入市区,但见蓝天白云下雨树林立,椰树高耸,绿植覆盖大地,红花摇曳天桥,旖旎的海岸风光尽收眼底。

新加坡有许多吸引游客的著名景点,星耀樟宜、圣淘沙岛、飞禽公园、鱼尾狮公园 、滨海湾花园、夜间野生动物园、小印度、哈芝巷等等,个个魅力独具,亮点纷呈。

然而有一道风景,游客大多失之交臂,却备受语言学者青睐,就是新加坡的语言景观。

中国游客听或与当地华人交谈,就会听到巴刹、巴仙、德士、甘榜、峇峇、娘惹、吃风、万字票、马赛地、乐龄人士等词语;到食阁、咖啡店或小贩中心品尝当地美食,就会听到茶乌、叻沙、肉脞面、摩摩喳喳等词语。中国游客无人不知自来水和蓄水池,但新加坡还有新生水和储水池,这两种水、两种池并不相同,但有什么区别呢?诸如此类是不是也可以说是新加坡的一种语言景观呢?只是“观”者,必须诉诸视觉,而不是听觉。下面就说说诉诸视觉之语言景观。

何谓“语言景观”?“语言景观”是指“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机构公共标识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共同构成一个特定区域、地区或都市街区的语言景观”。说白了,语言景观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笔者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16年,退休离开后,多次旧地重游,对新加坡的语言景观不能说是熟视无睹。但是,最近当我阅读一本书名为《东南亚华人社会语言景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270页)的专著时,看到作者祝晓宏教授列举的一组数据,我觉得“研究”就是“研究”,研究得下大工夫。

或问,新加坡全国有多少块标牌?祝教授在2017和2018这两年的5月,在乌节路、新加坡中央医院、小印度、牛车水、滨海湾、纽顿小贩中心、樟宜机场、榜鹅等地进行采集,拍下1614块语言标识,然后加以分析。结果是:英语招牌843块,占52%;华语招牌54块,占3%;华—英招牌407块,占25%;华—英—巫招牌92块,占6%;华—英—淡米尔招牌34块,占2%;华—英—日招牌15块,占1%;华—英—巫—淡招牌144块,占9%;华—英—巫—日招牌25块,占2%。上述数据显示:四语招牌只占9%,说明四种官方语文并不是“平起平坐”,四语同现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华—英双语招牌占25%,说明占据主导地位,华语和英语有很强的伴随性。限于篇幅,拙文不能一一详述。祝晓宏专著第一章就是“语言景观视角下新加坡华语生态规划”,备述甚详。

民族、语言、文化的多元性是新加坡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新加坡各族人民的语言是一种资源,也是每个新加坡人的一份资产,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在公共场所凡是须用文字说明的地方,一律同时运用四种官方语文,就像纸币上同时印着四种文字一样。这一举措足以构成一道新加坡独特的语言景观,在亚细安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建议,新加坡有关官方通盘规划一下,投入一点资金,制作形式美观的四语对照路牌、公共交通工具站名牌,取代现有的旧路牌、旧站牌。也可先从旅游景点做起,无论指示牌、警示语、解说词,一律用四语对照。旅游景点、涉外公共场所等的广播一律用四种语言。

在所有须用文字加以说明的地方,一律同时运用四种语文,是一个塑造国家形象的工程。这项工程一旦完成,一道崭新亮丽的语言景观,便展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了。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