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局部吐槽还是社会转型?“断亲”话题又热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2-19 11:10

来源:中新社

在以热闹、团圆为主基调的春节长假期间,微博热搜榜单中又浮现些许“冷话题”——“年轻人为何越来越不爱走亲戚?”“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引来网友议论纷纷。

“断亲”是指疏于甚至排斥跟非直系亲属走动联络、维系情感等。此话题讨论其实已有时日,在传统意义上亲情意涵最浓的春节,争论热度又升。

重庆大学教授刘海明近日在网上发文分析说,每个家庭都无法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总有若干个血缘方面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与之保持着联系,这样的联系通过逢年过节的彼此走动得以维系。春节期间,血缘关系方面的断亲现象,表明由血缘塑造的亲情社交遭遇危机。这样的危机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次家族聚会总闹得不欢而散,酒喝多了的长辈们互相攻击谩骂。”“亲戚之间,常常是在互相攀比,让人感到心累。”“愿不愿意走亲戚,核心在于家族内有没有凝聚力。”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类似“吐槽”。

作为一名“90后”,网友“SoldOut”觉得“断亲”的真正原因在于个体需要承担大家庭的全部期待。不“断亲”,很多人就无法回避来自长辈的高压。“断亲”成为社会性话题的背后,有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代际间的隔阂、观念的冲突,更有亲情的复杂、青年人的无奈……

“在亲缘关系中有负面体验的人肯定不少,但这仅仅是推动‘断亲’的诸多因素之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由原本的‘乡土中国’走向了今天的‘城市中国’。”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网络是维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网络。但进入到今天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小武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2023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

“人们宁愿从网上寻找精准匹配的‘社交搭子’,也不愿意去麻烦自己的亲戚或者熟人。”云南行政学院讲师王生云在网上刊文说,应把这个现象当作客观的事实来看待,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篇文章说,新时代家庭或者家族“制礼作乐”是建设亲情文明的实现路径。亲人之间由血缘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向兴趣共同体发展,培养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成长的联系可以促进亲缘关系,而不是局限在经济负担摊派或者困难分摊等。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这个‘帽子’可不能轻易扣。”《半月谈》在一篇报道中分析了“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报道认为,实际上,当代年轻人无比渴望真正的亲缘关系和家族凝聚力,可以成为他们漂泊中的浮舟、受伤后的港湾。

报道呼吁,长辈应“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要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不能用原来那套传统价值观念来评价现在的年轻人。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95后”袁梦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返乡观察,认为“断亲”话语的盛行并非意味着个体的真正绝缘,大家并非不想要“亲人”“亲戚”,而是想要符合现代需求的家庭和亲戚关系。因为后者才能够为个体带来丰富的情感、互助和意义体验。

此外,人民网的评论也追问,所谓的“断亲”行为,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究竟是情绪化宣泄还是来真格的?如果把本来只是一些情绪化的宣泄,一些小众化的牢骚,一些局部化的吐槽,“升级”为惊扰人心的热搜话题,是不是有失客观?

“不应让以偏概全的网络议题肆意撕裂共识。”这篇评论说。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