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一带一路”与西方方案有互补性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1月20日刊发题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及其替代方案:竞争还是互补?》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安全研究副教授泽奈勒·加西亚。文章摘编如下: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全球各地数千个相关项目中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全球南方基础设施的一些投资缺口,但也引发了中国与美国及其合作伙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因此,其中不少国家有意推动自己的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展开“竞争”,以削弱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但这种做法不会产生预期效果。一些旨在与“一带一路”竞争的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并推动了后者的出现。这些经济走廊可能是互补的,而不完全是竞争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作为中国的一项宏大战略,“一带一路”正在重塑有利于该国利益的国际体系。这一观点暗示,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在贷款和投资方面的作用来获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
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宣布了一批与“一带一路”相竞争的倡议。讽刺的是,其中一些倡议的提出时间早于“一带一路”,并对后者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日本在东南亚推动的东西经济走廊和南部经济走廊。这两条走廊均被纳入日本“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它们起源于1998年,当时是美国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的一部分。这一合作计划自1992年启动以来一直有中国省级机构的参与。“一带一路”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缅经济走廊始于云南和广西的省级倡议,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后得到完善。
虽然这个案例不能代表所有的基础设施倡议,但它确实揭示了这场讨论中的一个内在张力:这些相互“竞争”的走廊实际上可能是互补的。从参与国的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毕竟,如果一座发电厂是中国企业用中国资本建设的,一个工业园区是日本企业用日本资本建设的,那么这些项目有可能解决参与国的能源和工业能力问题。
从发起国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也存在互补性。还是上面的例子,一个日本投资和建设的工业园区自然会获得可靠的能源供应,无论美国或中国是否参与投资和建设。印度提出的东海岸经济走廊就体现了这一点:该走廊可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一带一路”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已建立的经济走廊。
此外,现实情况是,“一带一路”及其“竞争”走廊的沿线项目由中国和外部借贷方出资建设,而且往往是通过跨国合资企业运营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单纯的竞争更加复杂。这意味着,应更加注重这些倡议如何利用特定方案的积极成果,使项目发起国和参与国受益,以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编译/熊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