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黄宇翔:德国房地产危机伤筋不动骨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2-18 07:45
黄宇翔:德国房地产危机伤筋不动骨

这一年来,德国房地产陷入寒冬,几近每隔几天,都会有建商发生财务危机的消息传来,最近的危机是欧洲房地产巨头、资产达270亿欧元(约393亿新元)的西格纳(Signa)在11月29日宣布破产。德国房地产危机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像中国“房住不炒”的恶果,似乎和中国房地产问题类似。

德国对租金管制由来已久,但近些年上升太猛,在2015年推出比较全面的租金管制法,和现在的危机在时间方面对不上。尽管两国房地产企业同样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但中国是住宅供应过剩,德国则是供应不足,更大的差异在于中国人大多数财富集中在购买房屋上,多数德国人则只是租客,房地产危机对他们的个人资产影响没有那么大。

德国房地产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不低,约12%左右,房地产低潮也会导致建筑工人需求减少,使得失业率攀升,这些工作多由新移民充当,他们处于失业状态,就可能造成治安恶化。和其他发达经济体比较,美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是12.88%;令人意外的是,根据《财新》媒体今年3月的报道,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并不如美国和德国高,只有7.3%,乍看之下问题没那么严重,但根据中国经济学家任泽平的统计,房地产带动产业链的贡献则占9.9%,两者相加达17%。

和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房地产开发也和地方财政收入,以及相关的地方债、城投债问题高度相关,足以构成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大部分中国人民财富集中在房地产,房地产的下行趋势将使人民资产减少,并由于资产减少衍生出消费乏力,对内需构成负面影响。

相比于发达经济体,德国房地产的投机活动是较少的,而且相关的租务管制、开发条款限制在德国建立已久,因此这一轮房地产危机的源头,与“房住不炒”没有太大关系。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俄乌战争引致的建筑成本上升,而房地产商不能将成本转嫁于买家;二是随着美国加息周期,房地产商融资困难,因此破产浪潮接踵而来。

德国危机与中国相反

如上所述,德国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着相同的病征,但其影响却完全不一样。中国需要提振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有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才有希望重回上升轨道,解决烂尾楼等问题。但德国直到目前为止,房地产价格仍处于上升当中。房地产公司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国式的“预售房制度”,购买房屋的支付过程和工程进度分期挂勾,每推进若干个百分比,买方才支付相应百分比的购房费用。

最近预期落成的德国房屋,大多都是在冠病疫情前签订购房合同的,但在疫情和俄乌战争冲击下,房屋建筑成本大幅度攀升,但发展商无法将成本转嫁,除非暗地里降低房屋质量以迁就价格。另一方面,在美国加息浪潮下,房地产公司也难以通过金融手段融资,欧洲房地产公司一般通过发行债券以融资,但在高息环境里,主权债券的利息回报都比房地产公司有吸引力。在恶劣的融资环境当中,房地产公司除了建案违约,就只能走上破产一途了。

诚然,德国房地产行业的寒冬对经济影响不少,目前德国失业率已攀升到5.9%了,在短期内由于建案违约,也使得房屋供应更加稀缺,使房价和租金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朔尔茨政府本来承诺每年将建造40万户住宅单位,但在去年只达到75%的进度,今年上半年申请动工的建案更只有13万5000户,房屋短缺将使德国吸纳难民的能力不足,难民问题会成为更大的社会问题。

但与亚洲国家高昂的房屋价格以及金融风险相比,德国的房地产危机仍不属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德国政府需要做的主要有三点:一是降低通胀,今年9月通胀已下降到去年2月以来的低位,能源与原料危机已见缓解;二是救急,为财政艰困的房地产公司提供流动性,以渡过难关;三是参与调解发展商以及购房者的矛盾,让发展商在建筑成本高扬的情况下,可以转嫁成本。

德国房地产与中国有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房价飞涨,现在迎来下跌的趋势;德国则是近几个月尽管租金下跌,但房价却持续上升;中国住房供应过剩,德国则是供应不足。因此德国的问题在于让房地产公司获得盈利,问题就自然纾解,短期内伤筋但不会影响德国经济的元气。

作者是旅居德国香港媒体人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