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乌德·库塔卜:加沙永无休止的灾难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10-24 07:45
乌德·库塔卜:加沙永无休止的灾难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愿意承认巴勒斯坦人基本人权的勇敢领袖。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和平,以色列必须结束对西岸的占领和殖民化、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并与在拉姆安拉(Ramallah)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进行有意义的谈判。

以色列针对哈马斯10月7日发动的残酷袭击所作出的军事回应,已造成加沙近3000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并唤起了每一个巴勒斯坦人最可怕的噩梦。

1948年,包括我父亲、叔叔和祖母在内的约75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以躲避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发生的暴力事件,以及犹太地下组织针对许多巴勒斯坦村镇的暴力行为。

我叔叔一直留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拉拉(Musrara)社区,直到1948年4月。他向我的父亲和祖母保证,房子会一直保持完好,直到战争结束他们可以回去。他用钥匙转了两圈把门锁上,相信他们很快就能重返故里。但他们却再也未能返回故居。

加沙人担忧1948年灾难重演

第一次阿拉伯与以色列战争所造成的创伤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巴勒斯坦人将其称为Nakba(“大灾难”),并在每年的5月15日纪念它。

本月早些时候,当以色列前驻联合国大使丹尼·阿亚隆(Danny Ayalon)告诉半岛电视台的马克·拉蒙特·希尔(Marc Lamont Hill),加沙平民在埃及的西奈半岛可以得到“无尽的居住空间”,他们“应该全部搬到那里去”时,许多巴勒斯坦人将此解读为呼吁制造第二次大灾难。这就是为什么以色列从加沙北部疏散110万人的命令,会引发人们对1948年灾难重演的担忧。

加沙地带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色列的眼中钉。1992年,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说过一句名言:“我希望有一天醒来,发现加沙已沉入海底。”一年后,拉宾和已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签署《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后,在白宫玫瑰园中握手。可悲的是,1995年拉宾被一名犹太极右翼极端分子暗杀,导致以色列和国际社会失去了一位承认两国解决方案代表以色列安全和巴勒斯坦建国最大希望的以色列领导人。

以色列警告巴勒斯坦平民撤离加沙北部,遭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强烈反对,美国总统拜登则说,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将是个“重大错误。”但以色列坚持认为,当以色列不可避免地发动大规模地面入侵,以回应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大规模屠杀时,平民必须向南迁移以保护自己。哈马斯自2006年来,一直控制着加沙地区。

针对平民犯下战争罪

然而,驱逐加沙北部的巴勒斯坦居民,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此外,以色列对该地区的战后计划仍不明确。以色列是希望建立深入加沙的缓冲地带,还是希望定居者返回加沙?如果首要目标是保护以色列社区,那么它可以且应当在自身领土划定缓冲地带,而不是侵占这块目前已有超过200万巴勒斯坦人居住的人口稠密的狭长地区。

哈马斯及其他组织在10月7日的暴行夺走了1300多名以色列平民的生命,并严重损害巴勒斯坦人的事业,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任何人,都必须毫不含糊地谴责上述暴行。虽然巴勒斯坦人与被占领下的任何群体一样,拥有国际公认的抵抗占领者的权利,但哈马斯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暴力和残酷行为,以及对此的一些回应,却无疑犯下了战争罪。

但是,无论有意与否,一些以色列官员呼吁重新占领或减少加沙人口的言论,却重新唤起了巴勒斯坦民众对大灾难的痛苦记忆。巴勒斯坦难民,尤其是加沙北部的难民,并不希望生活在西奈半岛;他们仍然渴望重返目前位于以色列边界内的祖先家园。最低限度,他们希望有尊严地生活在加沙,免于占领、封锁和旅行限制。

当拉宾和阿拉法特在1993年握手时,他们燃起了以巴实现和平的希望。但30年后,两国解决方案的愿景几乎已不可能实现,因为数十个非法以色列定居点将约旦河西岸分割得支离破碎,使得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看起来就像瑞士奶酪。

以色列固然在2005年撤离加沙,但其单方面撤军,实质上是对军队的战略调整。以色列没有直接占领加沙,而是自2007年以来对其实施海陆空封锁。这场毁灭性的围困已持续了16年,一些以色列人主张重新占领部分或全部加沙地带。然而,这样做只会使暴力和流离失所的恶性循环永久化。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愿意承认巴勒斯坦人基本人权的勇敢领袖。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和平,以色列必须结束对西岸的占领和殖民化、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并与在拉姆安拉(Ramallah)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进行有意义的谈判。正如拉宾所理解的,唯一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安全无虞的以色列毗邻共存。

作者Daoud Kuttab是获奖巴勒斯坦记者

普林斯顿大学前新闻学教授

英文原题:Gaza’s Never-Ending Catastroph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3.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