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廖建裕:印尼加入金砖组织的战略考量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20 09:10

在现阶段,中美竞争白热化,印尼又将举行总统选举,佐科似乎不想在金砖国家的问题上节外生枝,所以暂时改变策略。但佐科依然有他的强国梦,他觉得印尼是个大国,不愿做随从,要当领导者。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8月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金砖峰会上,强调遵守国际法是各国合作的基础,并指如今的世界有贸易歧视和阻碍“下游工业”的发展。他批评这个不公平的经济和贸易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加剧了贫穷和饥饿问题。

佐科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维护共同权益,使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更公平。他说,金砖国家可以成为实现这个愿景的先锋。他在演讲中还说,身为印尼国家元首,他不仅代表印尼人民讲话,也代表占全球85%人口的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讲话。

佐科虽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一听即知他的演讲是针对七国集团(G7)的发达国家。他又将金砖国家说成是全球南方的代表,肯定金砖国家的积极作用。有人认为,印尼有意即刻加入金砖国家。

在佐科出席峰会之前,印尼贸易副部长桑布阿加8月10日就透露,印尼已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亚细安、亚太经济论坛和二十国(G20)集团,也在考虑加入金砖国家,以便能进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市场。

桑布阿加也说,金砖国家有巴西和南非,这两国是印尼进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切入点,可是,他没有如佐科一样把金砖组织当作全球南方的代表。

然而,佐科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印尼是受金砖峰会委员会邀请出席这个会议。印尼不是金砖国家成员,也还没有申请入会,如今正在思考是否应该成为正式成员。

主办金砖峰会的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说,有40多国有意加入金砖组织,包括印尼,20多国已正式提出申请。在峰会期间,金砖国家宣布接受六个新成员,即阿根廷、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埃塞尔比亚。

虽然金砖组织有了11个成员国,经济总量也超越G7,可是影响力却非常有限。金砖国家成员增加,可能使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感到担忧,因为金砖国家主张用自己的货币贸易而不用美元作为贸易货币。这当然对美国很不利。

不少学者都把金砖国家当成是以美国为首的G7的对手。除了巴西和南非外,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都是大国,而且都有意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如果能团结一致,对于西方国家可能是一个威胁。

在五个国家中,作为经济强国的中国,对金砖国家的活动尤其积极。可是,目前金砖国家还无法与G7分庭抗礼。有学者认为,金砖国家虽然对于中国有利,但不可能会有一致的行动,因为这些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与美国的关系也因国而异。

在中美竞争中避免选边站

为什么印尼仍没有加入金砖国家?佐科是否受到美国的压力而暂时放弃入会念头,抑或时机尚未成熟,还须要过些时候?

分析家的看法至少有两种。其一,在现阶段,印尼入会并不能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因为印尼正在申请加入有“富人俱乐部”之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如果成功,这将有助于印尼的贸易;其二,现阶段中美竞争白热化,在雅加达一些人眼中,金砖组织是一个由中国控制的“俱乐部”,有反西方国家的倾向。如果印尼这时加入,会使人感到印尼已经选边站,即站在中国一方,这将不利于印尼不结盟的形象。

其实,佐科在出席金砖国家峰会前,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曾在美国商谈有关能源合作等项目。8月下旬,印尼防长普拉博沃也前往美国签署购买战斗机事宜,并与美国讨论南中国海的局势。8月24日,即金砖峰会闭幕当天,美国国防部单独发表文告,宣称美印两国部长认为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辽阔海域的声索”抵触联合国《海洋法》;美印两国部长也共同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是,普拉博沃返国后公开表明,两国没有发出任何联合声明;普拉博沃还说,印尼与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好朋友,显示印尼要在中美竞争中保持中立的困难。

不过,金砖国家与印尼的理念有许多共同点。金砖国家要建立更公正的全球经济秩序,不要过度依赖美元作为贸易货币。

印尼不久前与欧盟发生冲突,因为印尼禁止镍矿石出口,只允许出口半制成品。前者价钱低廉,后者颇为昂贵。这对印尼绝对有利,因为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能发展工业技术。但欧盟认为,印尼这样做违反世界贸易协定。这引起印尼高度不满,提出上诉,佐科誓言会力争到底。

在现阶段,中美竞争白热化,印尼又将举行总统选举,佐科似乎不想在金砖国家的问题上节外生枝,所以暂时改变策略。但佐科依然有他的强国梦,他觉得印尼是个大国,不愿做随从,要当领导者。佐科原本被视为只知道搞国内经济,不懂外交,但在总统的第二任期内,他在外交上大展拳脚。他除了搞穿梭外交,试图解决缅甸问题,也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斡旋当和事佬,他还在去年担任G20峰会主席时,为中美首脑会晤提供平台。

虽然在上述外交动作上没有太大突破,但佐科的努力,使印尼在国际舞台占有了一席之地。

作者是新加坡尤素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