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支持本地农产形成良性循环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7-10 09:10
社论:支持本地农产形成良性循环

越来越多本地餐饮业者采用新加坡生产的食材,有些采购量也提高,本地农场数目也从2019年的221家增加到去年的257家。本报近日报道所呈现的现象,值得国人关注和欣慰。根据新加坡食品局统计,本地蛋在近三年的消耗量都占三成左右,算是本地农产品最成功的,但海鲜类和蔬菜类占比仍少过一成。上述三大类食品是新加坡在2019年初提出的“30·30愿景”的主要目标,以便在2030年达到本地农产品能供应国人所需的30%营养。为了这个目标,政府在过去几年大力支持本地农产品生产,属于基础建设,包括提供多项津贴给业者,以及和高等学府与业界建立伙伴合作,培训所需的人力。

在相关机构的努力下,过去三年的农业业者数量保持稳定,海上与陆上水产业者超过130家,蔬菜业者平均过百家,蛋类业者三家。目前的工作应该是积极推动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困难的部分。

消费者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农业的生命力,但业者的用心与产品品质更重要。一些关注本地农业的人士认为,“30·30愿景”对新加坡很重要,其成败关键可以参考两项指标:一是过去几年投入经营的业者,有多少会在政府津贴结束之后继续留在业内奋斗,二是消费者的支持多快可以提升。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3月2日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永续部开支预算时说,为确保本地农业能持续增长,下一个关键步骤必须是增加市场对本地农产品的需求。

食品局在3月推出的“农场到餐桌认可计划”,鼓励业者采购本地农产品,就是一个指标。根据新加坡食品局提供给本报的资料,获认可的业者已经从最初的11家增至16家。由于本地农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不是所有民众,也不是为了取代进口农产品,因此从部分业者的调查中显示,愿意接受本地农产品的人过去几年是增加了。一些业者则基于市场策略选择,避开便宜而普遍的农产品如菜心等,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效果有待观察,但整体上叶菜类种植仍相当多。

新加坡土地少,能生产的食品种类有限,业者自然必须谨慎评估对他们最有利的产品。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大力支持可以让更多人和资金愿意投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进而产生更好更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本地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不能和大量进口的相比,但优点是从农场直接到餐桌的新鲜度,以及作为新加坡品牌的食品安全保证。业者和监管机关如果都能做好品牌保证这部分,长期将有利于本地食材建立日本式的价高质优口碑,维持消费热度。

另一方面,有心经营的小规模业者起初竞争力不足,政府可在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更多支持,鼓励更有创意和愿意坚持下去的农业生产队伍长期耕耘,建立品牌。

培养国人支持本地农产品意识的努力也必须持续,除了在产品上提供更清晰的标签,对获得品质鉴定和市场肯定的优质产品,也可以公开奖励;在学校倡导本地农产品也很重要,从小培养消费意识和“务农”概念,能为本地未来的农业培养人力资源。

粮食供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链,牵涉劳力到脑力,包括供应链的有效运作、产品品质与推广、市场的调查与价格制定等等,但却是生命赖以维系、国家保持稳定的重大课题。西谚有云,饥饿的人是愤怒的人,对小而富裕的新加坡来说,吃饱与分配都不成问题,自我生产的能力才是问题。

国际形势走向动荡,气候变化等可能威胁农作物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不可测,小国对关键生存产品和技术的掌握,严重影响国家韧性。如果能有效建立农产品有价、经营者有利、从业者有前景的良好生态链,善用科技和经营策略改变地理局限,将是新加坡的幸运。当越来越多人愿意投入农业,“30·30愿景”也就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可以突破的天花板。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