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蔡恩泽:中国产品走出文化蕴含贫瘠的荒漠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5-22 07:55

中国国产大飞机919的内饰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屋顶提取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庑殿顶轮廓,上方勾勒圆形屋面,形成“天圆地方”的浩瀚格局。客舱内一些细节部位设计也巧妙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大熊猫、中国结等图案。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产品正走出文化蕴含过于贫瘠的荒漠。

一个国家产品中的文化元素,往往代表了这个国家呈现给世界的形象,反映国家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精髓,因此世界各国都力争将自己最优秀的文化,通过产品展示出来,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品尝到这个国家的文化韵味。正如美国一位夹克衫老板向日本人推销产品时说的:“我们不是销售夹克衫,而是销售一种生活方式。”确实如此,轻便潇洒的夹克衫,充分体现美国人自由随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同样,法国产品的奢华、德国产品的严谨、日本产品的精巧,无不在展现这些国家的文化特质,融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意境。

譬如在产品制造和服务特色方面,德国人做“精”(精密仪表),美国人做“大”(世界500强中占一半),法国人做“时尚”(如香水、服装、法式大餐等),日本人做“省”(节能省料,成本最低),印度人做“新”(软件开发)和意大利人做“设计”等等,而且品牌都做到了,或正成为世界的第一流级别、主导着国际市场。

文化能够创造高附加值,任何产品都离不开文化的包装。文化作为生产力,渗透到每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不等的高附加值。例如布料颜色、花色就是文化的创造;服装造型、样式也是文化的创造,油然而生“服饰文化”,布料、服装的价值成份,不知有多少是文化创造出的高附加值所体现出来的。利润丰厚的餐馆、酒吧,30%左右的价值是饮食文化创造的高附加值。

现代社会,好用不好看的东西为什么不那么值钱?就是缺乏文化所创造的高附加值。世界生产技术已经日益趋于平均化,技术瞬间就能在国与国之间实现转移,时尚、感觉、文化等比技术更能左右人们的购买意愿。

历史上,中国产品曾以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誉满世界。早在汉唐时代,中国出口的丝绸就代表领先于世界的织造技术,细腻柔滑、流光溢彩的丝绸,织进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丝绸之路更是灿烂辉煌,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到明清时代,中国的红木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精湛的手工: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简朴素雅,秀丽端庄,韵度浓郁,刚柔相济,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透析出厚重的古代文化,被国际收藏界视为珍品。

中国近代国运衰败,民族工业产品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文化色彩,比如强盗牌香烟(后改为大刀牌),站立船头手持长刀的海盗装璜,凸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海盗般的侵略和欺凌。

现代中国的产品文化也曾有过无比的辉煌,中国货在全球一度口碑甚好。但有一阵子,中国产品陷入一个误区——便宜就是最好,这是现代中国人朴实而又浮躁的心态折射,不讲究产品的文化包装,偷工减料就能赚钱;而且中国人穷怕了,想通过廉价产品攻城略地,占领国际市场,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但在朴实和浮躁中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文化融合。

专家指出,较之产品,吸附在产品上的文化元素,生命要长得多。可以说,文化输出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我们光顾麦当劳、肯德基时,更多地是想体验一下真正意义上的快餐文化;当我们多年前沉浸在韩剧《大长今》的精彩情节中,更多是为韩国文化所感染。这反映出现代社会产品竞争的一种趋势,用产品文化征服消费者。从这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卖产品,不如说是卖文化;与其说是享受产品,不如说是享受文化。

中国产品是该警醒了,中国产品的文化融合是该值得人们重视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为中国产品的文化融合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挖掘嫁接,就能生产出富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产品。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