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何国杰:传统与现代文化之争的启示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8-29 07:55

思维空间

近来,中外学界对中国的崛起及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和观感有一番争论。值得关注的一个争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用于当代中国自身的发展并迈向和平崛起,以求更好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个争论点有一个预设:中国传统文化或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普世价值格格不入,因此是不合时宜的。

《联合早报·言论》也刊载了一些相关评论,有捍卫传统文化的学者,从否定美国霸权政治的角度,推崇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王道”或“仁政”;也有拥抱现代文化的学者,以全球一体化为着眼点,倡议实践“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与时俱进,否定传统儒家文化具备作为治国理念的条件。(参考8月10日言论版杨军《中国和平崛起如何保证》)我将这场颇具意义的争论,视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之争,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

中国从经济改革开放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体制为顺应国内发展需要,和在国际社会建立想要的大国担当和姿态,不断在思索,并做出相应调整或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我愿意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两者不会相互排斥,而是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这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之争提供了背景和意义。

为何传统文化会是一个国家(不只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看一个国家的盛衰,不能只从政治层面,也必须包括文化的层面。至于哪一个层面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不容易说清楚,因为文化与政治是分不开的,但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尽管中国几千年来经历了朝代更迭与政治体制的改变,但在文化传承上始终保持着韧性,这说明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除了是中国文明与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这一段历史进程中,几次从濒临亡国的绝境中奇迹般活过来,并走向富强道路的关键条件。

当时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侵略,如何顽强与它们对抗,平民百姓以肉身抵御侵略者的枪炮,那不是“民族主义”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的效忠,对西方列强欲夺走他们家国的蛮横行径流露出誓死卫国的决心,我认为是文化的深刻影响所致。用现代语言来诠释,那是对国家归属感的最高体现。

清末,由于政治腐败,被列强欺负。为了摆脱困境,当时有人提倡向西方学习,中国朝野掀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之争。虽然政治色彩浓厚,但从理论与实践上主张“中体西用”(清代政治家张之洞提出),可说是某种程度上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使用。同时,“中体西用”以中体为本,西学为用,中国即便向外寻求救国良方,也还是没有“忘本”,足见文化底蕴发挥了作用。回顾清朝灭亡的历史,主要是政治腐败所致,不是“中体西用”行不通。

再看中国的崛起。如果要迎合国际社会对普世价值的肯定,而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崛起,这是说不通的。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它仰赖什么崛起呢?难道仅仅是“自由”“平等”这些普世价值吗?问题是中国的崛起遭到世界一些国家的忌妒,或导致这些国家的利益受损,才有所谓“和平”崛起这个说法。关键是,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课题。

事实表明,一些西方国家对“平等”“自由”这些普世价值是持双重标准的。要知道,作为西方思想产物的“普世价值”是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的价值观念,它既是超越也是建基于宗教、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普世价值与传统文化不是对立的,更是切割不了的。换句话说,接受普世价值从学理上说跟摒弃传统文化没有必然联系。

回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那场争论。主张以儒家思想支撑中国和平崛起,并跟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友好关系的学者,因无法拿出儒家的“王道”或“仁政”在中国朝代历史中的实践证明,以及无法用儒家思想很好地解释中国领导人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并接受,而遭到批评。批评的声音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无法参与中国现代发展进程而被否定。

我的看法是,如果参与争论的双方都不排除把文化视为政治工具(而且有现实需要),那就不是一个纯学术的讨论或争论。在这一点上,双方可以各持己见,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如果就文化论文化,其意义显然是凌驾于政治上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对以前或今后中国的影响都不可能缺席,不过这种影响不一定都是显性的。比如,文化底蕴就是文化所能发挥的一种隐性却又深刻的作用。再说,中国哲学思想那种片言只语的表现形式,很容易让人觉得讳莫如深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不能因此便断定它们是空洞而没有价值的。读中国哲学除了读原文,也必须读旁人给它提供的注释,便是这个原因。

是传统文化也好,是现代文化也罢,没有孰优孰劣,两者都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对文化持有优越感不可取,我们有必要形塑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念。无论中国是否能持续崛起或和平崛起,传统与现代文化所能发挥的价值都是存在的。只是文化往往会被政治绑架,以致不同文化难以共存和共长。回顾历史,中西方文化也曾有过彼此相互辉映的时刻,因文化之间的互鉴与交流而促进国际良好的互动和交往。遗憾的是,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基于一些国家的政治角力而无法继续前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真有争的必要吗?我宁可别人说我“传统”,也不愿被看作是一根墙头草。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