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汤文诗:香港政府要看懂这场经济哲学的较量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8-27 21:12

来源:香港01

作者:汤文诗

环球经济面临困境。不同经济体的情况虽有不同,但各国政府面对一个共同问题——如何在控制通胀不会过高的同时避免经济放缓或下行。中美两大国的方法小同大异,各有特色。到底何者最终能处理好经济问题并尽快走出困境,是两种经济模式之间的较量。

美国通胀高企,决策部门将精力主要放在处理此问题。联储局在过去几个月急剧加息,创下几十年来的纪录,希望能收紧银根、改变货币供应,从而减少需求,平伏物价。然而美国的物价上涨不只是因为货币供应过多,更主要是由于供应链受到战争、疫情及大国对抗而引起。收紧银根的最大不足是没有改变供应端的问题,减少需求即要求美国人消费更少,既打击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令美国人的生活质素变相减低。

加息无法解决供应端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近日指出,联储局激进加息反而有可能加剧通胀的风险。他指出货币政策不能解决供应端的问题,加息收紧货币供应反而令企业难以投资于供应端提供生产力。假如企业可以在不失去业务的情况下提高价格,物价反而上涨。简而言之,市面货物供应不足,即使钱少了,但假如消费者仍然会付贵一点购买,那通胀将会继续升高。

中国面对的经济困境与美国不同,但实际问题却有点相似。中国现时通胀水平比较低,但经济放缓明显,因此政策官方的首要任务放在刺激经济之上。假如单纯依靠大量放水刺激经济,操作简单但可能会跟美国相似的通胀问题,因此中央也在小心平衡刺激政策与通胀水平。

Stiglitz的评论不单点出了美国处理通胀的不足,也抑射出中国这方面的优势。国务院今年以来推出的各种经济刺激政策并不只是放水。宽信贷的目标是借钱给中小企业以继续营运甚至扩大业务,这便会产生更大的需求。政策贷款用于再投资改善生产力,又同时加大了供应端的能力。供应与需求同时扩大,互相抵销了对物价的影响。而市面上的货物供应和需求都有所增加,即意味着人的生活质素有所改善。

由于外部环境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发展有下行压力,市场预期中央将出台比较宽松的政策。

刺激经济要同时扩大供需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再推出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当中增加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强调要用好500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债,以及支持发电企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的专项债都主要用于投资基建,而为发电企业注资则对应现时经常缺电的问题。这些钱不单纯是刺激,也会改善供应端,有助于延缓通胀问题。

用马克思的讲法,这是一种“C—M—C”(货物—金钱—货物)的逻辑,目的是改善生产和人的生活质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可能是受到中国成功经验的影响,美国近年也积极地推行产业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后推出《基建法案》、《晶片法案》、《控制通胀法案》等,以政府提供资金方式试图改善供应端的问题,显示美国政府也知道货币政策的不足之处,同时显得中国产业政策的可取之处。

但另一方面,这些法案难以扭转美国的经济问题。美国在基建方面投资已落后几十年,很多人也质疑万亿美元的规模不足以改善问题。而且这些投资主要放在晶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能源、粮食、日常消费品等主要引起通胀走高的商品影响有限,对整体物价的影响可能亦不明显。香港过去多年缺乏产业转型,依赖金融活动和楼价投资,现在也应藉此机会认清问题,改革经济结构。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