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欧洲重启煤电厂 碳排放走回头路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26 07:56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对俄罗斯的制裁,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短缺,欧洲多国置过往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于不顾,重启燃煤电厂,不仅打乱了欧洲能源转型的步伐,更影响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目标。这些国家声称,重启煤电是短期的应急之举,但从形势的后续发展来看,这种逆转恐怕不是三两年可以停止的,势必对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努力造成严重冲击。从欧洲政客和舆论的表现,还折射了欧美对气候变化事业的自私虚伪及双重标准。

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底推出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欧盟国家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力争55%),并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以此为蓝本,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本月批准了《欧洲气候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上述目标。为减少碳排放,欧洲多国均承诺早日淘汰煤炭能源,其中意大利承诺2025年淘汰煤炭,荷兰承诺到2030年淘汰煤炭能源,德国也承诺到2038年逐步淘汰煤炭能源。但俄乌战争这一地缘政治“黑天鹅”,导致的能源危机令欧盟国家纷纷变脸,重启煤炭发电。

即使没有俄乌战争,欧美国家的减排也是姿势多于实际,欧洲能源结构目前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石油占35%,天然气占24%。联合国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七大工业国为化石燃料项目提供了逾1000亿美元资金,其中94%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较对清洁能源的资助多4倍。

减排姿势多于实际

欧美依赖化石燃料

而且,欧洲本土的化石燃料产量不高,石油对外依存度常年在九成以上,对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依存度依次为34.2%、21.6%和10%。本来,欧洲可以利用这次俄罗斯的天然气断供的绝佳机会,倒逼加快实现能源独立及环保减排。但俄罗斯的“断气”,却恍似击中欧洲各国的“死穴”,暴露了他们不愿为环保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真相,只能采取最懒惰的“路径依赖”,对环保减排政策出现180度大逆转,重启煤电。

在俄罗斯减少天然气供应后,奥地利恢复两年前转为储备设备的最后一家煤电厂运营;英国推迟了原定于今年关闭的大部分煤电产能;荷兰政府宣布将取消煤电厂的产能上限;意大利的煤电厂也开始增加燃料储备;德国更宣布,将“暂时”恢复最多10吉瓦(GW)的闲置燃煤电厂,为期两年,这将令德国煤炭发电量增加三分之一。当G7去年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终止国际煤炭融资的承诺言犹在耳之际,德国如今竟向遥远的印尼,发出1.5亿吨煤炭采购大单。讽刺的是,作此宣布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正是来自以环保著称的绿党,他在宣布时称“很痛苦”,又强调这仅是“临时解决方案”。惟不少专家警告,俄乌战争若持续,这些“临时”措施很可能变成“过渡性”措施,最终令环保走上回头路。

发达的欧洲国家,凭借其领先的经济水准和先进技术,在国际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经常以居高临下姿态,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诸多批评指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却吝于伸出援手,又将全球经气候变暖的现实,归咎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同时制定严苛的环保标准和碳排放门槛,以达到限制后进国家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努力。

设严苛标准限制他国

为取暖走旧路显双标

曾几何时,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欧美政客及一些激进环保组织口诛笔伐,指摘进度太慢、力度太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阻力”,云云,完全不顾及中印仍处在与他们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自庞大的人口就业压力。而今,面对欧洲能源政策的连串倒退,政客的食言毁诺,欧美舆论却似乎视而不见,鸦雀无声,只是因为他们要维持冬季取暖的室内温度不能降低。这种对比反差,反映了欧美社会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虚伪自私,双种标准。

欧洲减排走回头路的事实证明,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一个长期严肃的挑战,各国当权者应认真对待,而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更不应成为维护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阻碍别国发展的工具。

由于世界能源消费中心与能源资源富集区域的失衡和错配,历史上围绕油气资源争夺的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在能源系统稳定性、经济性、清洁性之间维持平衡。中国提出节能减排必须“先立后破”、循序渐进、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是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坚持自身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避免堕入欧美设定的减排陷阱,是正确的选择。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