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拟进入第三阶军事行动:普京想要怎样的“东乌克兰”?
来源:香港01
作者:祁宾鸿
6月3日,俄罗斯发起的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进入第100天。回顾战争轨迹,南部的赫尔松(Kherson)于3月2日陷落,是为战事开始后,俄军控制的首座乌克兰大城。3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特别行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整体完成,后续将转入顿巴斯地区(Donbas)作战。此后,俄军从基辅(Kyiv)周边和乌北的切尔尼戈夫(Chernihiv)、苏梅(Sumy)等地完全撤出。在第一阶段作战期间,俄军地面部队曾一度深入距离基辅市中心15公里处。
4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宣布,俄军针对顿巴斯地区的攻势正式开始;4月21日,俄防长绍伊古(Sergei Shoigu)向普京(Vladimir Putin)汇报,俄军已控制除亚速钢铁厂外的马里乌波尔市(Mariupol)所有地区;5月16日,乌军宣布亚速钢铁厂作战行动结束,据守钢铁厂的乌方人员陆续出厂投降;5月20日,绍伊古宣布已完全控制亚速钢铁厂,控制卢甘斯克地区的行动也接近尾声。
据新华社报道,6月1日,俄国防部下属委员会公布第三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包括控制尼古拉耶夫(Mykolaiv)、敖德萨(Odessa)和哈尔科夫(Kharkiv);6月2日,乌方公布数据显示,如今俄乌双方继续在北顿涅茨克及其周边地区展开激战,战线总长超过1000公里,俄军已控制北顿涅茨克(Sievierodonetsk)大约80%的地区,同时控有乌克兰近20%领土,乌军则缓慢向城市西部的工业区及隔河相望的利西昌斯克(Lysychansk)撤退。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6月3日时表示,特别军事行动将持续到所有目标都实现为止。
俄罗斯正持续蚕食乌克兰
综合上述发展,可见战场两大趋势。第一,俄罗斯短期之内难以占领乌克兰全境;第二,乌克兰已不可能让国土重回2014年以前状态,就连收复2022年以后的多数沦陷大城,也是概率极低。
2月24日战争爆发时,曾有部分预测认为,俄罗斯能再现苏联时期的钢铁洪流,快速斩首基辅政权,扶植亲俄领袖上台,甚至是取消乌克兰的国家合法性,直接将其并入俄罗斯版图。上述目的推测,是否真为俄罗斯的初始规划,难有定论,但由战情整体走向观之,俄罗斯对“速胜”的期待应是无庸置疑,否则便不会以少数兵力直插基辅、包围而不强攻;其初期舆论宣传策略,也是着意包装“正义之师”光环,强调自己此举是为解救同胞免于“新纳粹”荼毒,同时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安全,而非蓄意侵吞乌克兰领土,其对乌克兰民用设施也大体奉行“不殃及无辜”原则。
然而这般“速胜”预设,与开战之初便急于撤馆、认为乌克兰即将“速败”的欧美类似,既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俄罗斯的大规模战斗能力,也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俄罗斯原本料想能重演克里米亚场景,却在谈判持续无果、转进顿巴斯后,打成了近似苏芬战争的血腥场面,也不再顾忌摧毁乌克兰民用设施。
然而欧美继“乌克兰速败论”后,又在战争前中期发生了另一重大误判,即相信普京(Vladimir Putin)政权会因经济制裁、战事长期化而迅速垮台,并在此预判下出台多剂“短期猛药”,例如宣称要对俄罗斯实施油气禁运、作势要源源不绝且无底线提供任何乌方想要的军火、炒作“全球支持乌克兰”的舆论声量等。
平心而论,上述举措除将西方迅速推上道德高地、鼓舞乌克兰战斗意志、煽动俄罗斯内部不满民意、增加颜色革命概率外,便无其余实质获益,甚至可能导致额外经济成本;且伴随莫斯科在经济制裁下站稳脚跟,军事行动也非毫无进展,西方过早的高调宣示,已逐渐成为束缚自我的政治正确枷锁。如今持续高强度加码显然不可能,毕竟西方正深陷高物价、高通胀困境,更遑论要与俄罗斯真枪实弹决一死战;但“劝降”乌克兰又无疑是告诉世界,自己不过是把乌克兰当作放血俄罗斯的耗材,前期积累的道德能量可能因此瓦解。
进退两难下,西方只能持续当前尴尬姿态,佯装能为乌克兰两肋插刀在所不辞,其实阮囊羞涩、锱铢必较。而俄罗斯尽管无法重演钢铁洪流,却在“打呆仗”操作下,缓慢吞食乌克兰领土,并持续消灭乌军有生兵力。
事到如今,战争结果已渐具模糊雏形。俄罗斯付出了高昂代价,致使无数青年血溅沙场、命丧异乡,但乌克兰也无力收复失土,正如其在2014年同样无力收复克里米亚般。乌军尽管能在赫尔松、北顿涅茨克等地发起局部反攻,却已丧失收复大片领土的核心能力,其部队在前线冲突下严重损耗,在战火蔓延下日渐衰弱,无法组织力道强劲的反击,仅能造成微弱且暂时的双方战线变化;而有鉴于俄罗斯已在此战付出高昂代价,要说服国内“鲜血没有白流”,便需出具明显战果或政治收获,故要让其放弃2022年后的占领地,除非乌克兰愿做出比中立化、甚至芬兰化更大的政治让步,否则此般奢望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此同理,除非普京政权一夕瓦解,或泽连斯基政权被亲俄派取代,否则支离破碎、惨遭肢解的乌克兰,也恐怕是这场战争的必然结局。
东西乌克兰的极限思考
在此基础上,沿南北向第聂伯河(Dnieper)分割而出的东乌克兰、西乌克兰模式,并非是战争终局的最可能雏形。第聂伯河之所以是东西乌克兰的传统分界,乃因其南北贯穿国土,并曾是传统大国军力的推进极限,波兰与沙俄于1654年签订条约时,便是以此为界将乌克兰一分为二。
但此次情况有些不同。一来,俄罗斯或许无法完全占领第聂伯河东侧,毕竟此处不仅包括顿巴斯、哈尔科夫,更有切尔尼戈夫、苏梅,后两处可谓极北之境,在尚未拿下哈尔科夫前,进军此处易被切断补给;二来,俄罗斯公布的第三阶段行动目标,除哈尔科夫外,还包括第聂伯河西侧的尼古拉耶夫与敖德萨,足见其所想像的实控结果,是让乌克兰成为全然的内陆国家,丧失黑海沿岸,北境则暂不在其首要考量中。当然俄军也可能无法成功推进,如此一来,最终的南部实控线,或将停在第聂伯河出海口的赫尔松,北部则要视哈尔科夫是否被拿下,以及拿下后的战况如何而定。
但不论实际结果如何,“东乌克兰”又将以何种形式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其与基辅控制的“西乌克兰”,将有大概率不在同一经济体、税收计算机制内。若情势如此发展,乌克兰内生的东西“发展差异”,或将在此次战争后分裂为“两国数据”,这对“东乌克兰”而言,将更有助其开展对俄经济互融,但对“西乌克兰”来说,则是灾难性的摧枯拉朽。
首先,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公布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前公布数据,2013年的乌克兰的地区生产总值(GRP)中,基辅市(3125.5亿乌克兰格里夫纳)居首,顿涅茨克州(Donetsk,1649.2亿)为次,接着依序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1529亿)、哈尔科夫州(853.1亿)、敖德萨州(697.6亿)、基辅州(689.31亿)、利沃夫州(Lviv,633.2亿)、波尔塔瓦州(Poltava,584.6亿)、卢甘斯克州(Luhansk,551亿)、扎波罗热州(Zaporizhzhia,543.5亿),构成了前十名排序。
而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扣除掉2014年后便资料不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处,排名顺位并无太大更动,除了敖德萨微落至利沃夫后,其余地区仍维持乌克兰发展翘楚之姿。
若与每月工资数据搭配参考,根据2022年乌克兰财政部数据,基辅市排名第一(21347乌克兰格里夫纳),接着分别是顿涅茨克州(15480)、基辅州(15152)、扎波罗热州(14510)、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14479)、尼古拉耶夫州(14382);或是回顾2016年的人均GPR(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基辅市(191736乌克兰格里夫纳)之后,依序为波尔塔瓦州(81145)、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75396)、基辅州(74216)、扎波罗热州(59729)、哈尔科夫州(57150)、敖德萨州(50159)、尼古拉耶夫州(50091)。从类似的排列组合可见,乌克兰的经济发展除了基辅遥遥领先外,便是东南一侧最为耀眼。
而之所以会有这般现象,与乌克兰的重工业集中于东南部有关。首先,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巴斯地区,皆是乌克兰重要的煤矿区,顿巴斯的煤炭估计储量更是高达600亿吨,2014年武装独立冲突爆发前,此处产煤量替身为欧洲第三大产煤国的乌克兰,贡献了出口数据的30%。
此外乌克兰也是世界第七大铁矿石生产国,东南侧同样形成了冶金工业与相关制造业带。扎波罗热是乌克兰主要汽车制造商ZAZ的所在地,尼古拉耶夫则是造船业重镇,Metinvest(马里乌波尔,隶属顿涅茨克)、ArcelorMittal Kryvyi Rih(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亚速钢铁厂(马里乌波尔)、伊利奇钢铁厂(马里乌波尔)等大型钢铁企业,同样分布在东南地带。
而虽说基辅数据亮眼,却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首都的政治红利,例如乌克兰最大电话运营商Kyivstar,便是将公司总部登记在基辅。此外以总部位于基辅的飞行器制造商安东诺夫设计局为例,其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东部的工业生产资源与供应链,更在哈尔科夫设有国家航空生产企业,倘若来日哈尔科夫沦陷,安东诺夫设计局恐将被迫拆分业务,如此一来便无法再维持当前的收入水平。
对照当下战线发展,俄军已占领卢甘斯克几乎全境、顿涅茨克西南半部、哈尔科夫东半部、扎波罗热南半部、赫尔松几乎全境、尼古拉耶夫部分东部土地。倘若俄军顺利夺下哈尔科夫,搭配对扎波罗热的实质控制,将可南北包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东岸领土;若顺利攻下尼古拉耶夫,则可打通去往敖德萨的陆路。此次的东西乌克兰模式,并非传统以河为界的地缘缓冲区考量,俄罗斯显然纳入了经济战略思维,意在夺取乌克兰高价值的重工业地带与出海口,重塑自己的西南经济与地缘格局。
此外乌克兰身为世界产粮大国,东部同样有所贡献,而非如外界直观想像,其农业带全数集中在西部。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2016年至2020年数据,以葵花籽为例,哈尔科夫贡献了全乌克兰10%的产量,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也贡献了9%;小麦同样东西分布,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产量总占比36%;小米(millet)则以东部为主要产地,前述六地总占比50%。故俄罗斯眼下对乌克兰东南的寸寸蚕食,亦将损及基辅未来的农业收入。
最终,东西乌克兰的分裂,或将成为战争结局的隐喻。东部被占地带不论自愿与否,都将融入俄罗斯经济圈,并在相关能源与建设输血下,逐步恢复生产水平;西部则面临工农收入尽皆受创的冲击,即便基辅政权得以存活,免于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其也无法加入欧盟或北约,但其民众将有高概率在生活所迫下,涌向欧盟或其他地方,寻找各种工作机会,不论合法或非法。
此次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或许付出了极高代价,但其也确实摧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并警告西方,干涉俄罗斯的“自然势力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同时逐步掠夺乌克兰高产值地带;而对于后者,西方显然不打算阻止,甚至渐有呼吁乌克兰“以领土换和平”的舆论。当然俄罗斯是否真能完成第三阶段军事行动、占领敖德萨,犹未可知,但当东西乌克兰的分野正在成形,西方又在一定程度上默许,莫斯科的“胜利”,必然是乌克兰未来极难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