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萌:健康是立命之本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10 07:45

编辑室内外

不是大家不知道健康重要,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最近我母亲吃高血压药时吃出了一点问题,吃了反而头晕。原来,她以为服用高血压药时,只要不吃会“相冲”的西柚就没事。没想到刚好那段期间磕了不少华人爱吃的柚子,相信是柚子也有解药的作用,把高血压药的药效给解除了不说,还造成心跳加快,引起了药物不良反应。

高血压药物的标签上写着“不能跟西柚(grapefruit)混着吃”,药房的女职员也特地交代不要吃西柚。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原来柚子和西柚都含有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里的一种活性酶,导致药物无法被肝正常分解,在体内逗留更久,加重了药效。

《联合早报》的交流版,也不时有读者写来反映在看病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最近就有读者说,新加坡中央医院安排他到同属新加坡医药保健集团的樟宜综合医院取药,可是到了樟宜医院,却被告知没有这样的安排,让病患白跑一趟。

西柚和柚子不能乱吃,无法跨医疗机构取药,一个是看似普通的医学常识,一个是看似平常的求医体验,背后却是一门大学问——如何把复杂的医疗体系运作,“小而美”地运达用户端,以便达到一个更大的目的:推动医患的双向关系,让病患有更大的主导权、掌控自己的健康。

新加坡医疗界对于提高服务素质和预防性医疗,这些年来不能说没有下苦功。从医疗管理的结构来说,各家医院所属的保健集团不再只是关注治病开药的下游工作,好些已把社区保健、病患教育的上游工作视为首要己任,甚至有专门的社区健康部门,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比如安排护士上门、跟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办活动、远程看病、药送上门、出院后的回家安排等等,都是希望居民和病患注意平时养生,少来医院,甚至别来医院。

以前以医院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去中心化和偏平化——社区机构、家庭医生诊所、个人,甚至职场、学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从财务政策来说,看家庭医生也能扣保健储蓄、利用社保援助计划(CHAS)少掏腰包,甚至更多保险公司为没有索偿的人提供保费折扣,都是在鼓励人们多看家庭医生、保持健康。再加上各种保健运动和鼓励人们活跃通勤,都是为了减少全国的总体医疗开支。

新加坡总体来说没有求医难、求医贵的问题,医疗开销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少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情况下,达到了更好的人口健康成果,这都是值得自豪的。但医疗开支的上升趋势,却还是掰不过人口老龄化。

政府医疗开支从2010年的37亿元激增至2019年的113亿元。卫生部长王乙康在预算案期间也指出,若以目前的增幅持续上升,医疗开支到了2030年将高达约270亿元,甚至可能超越国防和教育的开支。

卫生部下来数月将与有关各方展开咨询,逐步落实“健康SG参与计划”,鼓励每个新加坡人固定看同一名全科医生,包括定期体检和商讨护理计划,以确保民众获得连贯的护理,同时加强预防性的调养和医疗。

要让计划能有效地实施,一些必要元素还急须推进,比如认真全面落实全国电子健康记录。这个10多年前就提出的计划,到现在还没有做到所有医疗机构都联网。病历无法全面共享,个人的医疗计划就无法一体化贯彻。疫情告一段落后,这方面实在须要加把劲。

更难解决的还是社会这一块,新加坡容易受到外部大潮影响,是个压力锅,而压力又是郁结不畅的根源。不是大家不知道健康重要,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说穿了,健康这件事,制度可以不断完善,但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如果我们意识到强健的体魄是立命之本,也才有安居乐业的根基。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主任 [email protected]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