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赵楠:中国疫情防控勿流于形式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4-04 08:09

热点话题

进入到2022年3月的新一轮疫情,中国社会环境与背景同2020年疫情初起时有着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

全国疫苗接种率超过85%,疫苗累计接种32亿剂次。

病例中轻症和无症状比率高达95%。

所有防疫物资、设备设施充足,防疫、医疗人员经验丰富,有相对完备的预案。

国际上,美、英、日、印、巴西、南非等国并不实施“动态清零”,但确诊人数已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中国六分之一的印度,疫情截至3月下旬已经降到每天1000余起。

同时,在防控措施与效果方面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是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大城市,方针是“不管病毒死不死日子总是要过的”,而其他城市则是“就算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对后者的居民而言,感受到更多的是失望与无助。(编按:直辖市上海最终也封城了。)

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北三县”就是后者。所谓北三县,指的是归属河北廊坊市管辖的香河县、大厂县和三河市(县级)。这种叫法是因为他们与河北省并不接壤,而是处于北京、天津的包围中,就是说从这里去往任何一个河北城市都必须通过北京或天津。虽与北京只一河之隔,距离北京中心城区大约20公里,这里与京、津两地的防疫政策却大相径庭。

截至3月27日,香河、大厂没有病例。三河共检出19起感染者,其中前五起是在13日第一次全员核酸筛查检出的,之后的14起则是在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检出的,也就是说从3月14日起社会面再无感染者。

然而,政府的操作却是从3月13日至3月27日全城封控,连续15天做核酸检测。一线城市如上海,低风险地区最多只在某些网格做一到两天检测,扩大到四天若是为确保不出现漏检,多出来的11次检测又是为什么呢?

如政策能做到一视同仁,即便管理严苛所引发的不满也总归有限。就现在来看,那些在非一线城市里的低风险地区被禁足的人们,正在被这些“尊卑有别”深深地刺痛着,相信所带来的影响会是深远的。

北三县的水、电、燃气、食品等确实能够做到有效保障,在社区内的超市、小卖部都能保持正常运营,但顾客是平时的数倍,结账排队的情况多有发生,加之超市空间密闭,如果有疫情则很容易造成传播,这样岂不是凭空增加了风险?

从3月13日起全市封控检测,13日和14日两天由于积极性较高,排队人数多,最长须要排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完,随后人数明显减少,到3月27日已没人排队,随到随检。官方在14日公布前日共检测92万人,但以后再没公布过检测量。如果不能做到应检尽检,实际检验效果怎样呢?

《易经·大过》讲:“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意思是房屋的大梁已经被上面的重力压弯曲了,行动是有利的。

这不免让人奇怪,房梁被压弯了,说明房屋有坍塌的危险。为什么说有利于行动?

原因是看似危险,实则不危险。房梁之所以弯曲,是对房顶上重的压力所做出的一种权宜反应,说明正好体现了柔韧性。这是主动弯曲,对房屋的稳定性没有影响。相反房梁没有弯曲,而是出现了裂痕,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孔子在《彖传》中进一步做出解释:“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意思是:房梁弯曲说明还不够强壮,不足以抵抗压力,真正的刚强是奉行中庸之道,用谦逊的品德柔软地行事,行动才会有利。

面对大自然所施加的疫情,这样的压力不可谓不大,是应该以强硬应对呢?还是以柔顺应对呢?

作者是北京国学研究工作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