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伟达:中国再次面临“美俄两难”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08 08:19

时事透视

乌克兰危机还在发酵。目前俄罗斯出师无名,继续动武还是撤兵举棋不定。普京原本的目的是祭出终极施压手段,要把乌克兰变成面对欧盟和北约的“战略缓冲区”。但乌克兰绝不答应,美国和欧盟也“不吃这一套”,甚至还摆出“请君入瓮”的姿态,结果普京目前面临一个如何下台收场的局面。

美国和英国的战略判断是,普京一旦入侵乌克兰,不会是“外科手术式”打完就撤,而只能是长期占领,并在乌扶持亲俄政权。如此一来,以乌克兰广阔的国土面积,组织和支持抗俄战争,恰好是令普京和俄罗斯陷入泥潭,自取溃败的良机。

关于中国的态度,如果能排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中国的殷鉴其实不远。从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苏联曾在中苏及中蒙边境部署重兵,摆出一副随时入侵的态势,也迫使中方加大北方的防御体系,“深挖洞,广积粮”加强三线建设,并解冻中美关系以制衡苏联威胁。

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实实在在,绝不存在中国主动挑衅,或中国不断指责苏联“陈兵百万”及“苏联威胁”反而是在煽动战争的情况。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面临考验。

从宏观历史背景来看,自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步入现代以来,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其实一直受到美国和俄国两大模式的牵引,或者说游走于美俄两大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间,即中国发展所面对的“美俄两难“。

孙中山早期是仿效英美,“走向共和”,但后期又采取“联俄,容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发起“北伐战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执政后又恢复“亲和欧美”的方针,并迎来民国大发展的首个“黄金十年”。1949年以后,新政权采取了对苏联“一边倒”的国策,推动了国家的基础工业化转型,但意识形态愈发极左。1960年代起,中苏关系也走向破裂,中国陷入孤立无援。

1979年起,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克服波折分歧,加强合作互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不断迈上新台阶。而苏联社会却变得愈发无法自洽,在1991年寿终正寝,中俄国家关系也逐步恢复正常化。自2018年起,中美关系发生逆转,迄今不断走向恶化;中俄关系则似乎蜜月重现,尽管当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指标,已下降到世界二流水准。

关于中国在过去110年间,面对“美俄两难”所表现的众多是是非非,实践已经给出了清晰鉴定和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中国政治家邓小平就曾指出“与美国关系好的国家,都富裕发展起来了”。

目前,俄罗斯和普京还抱着沙皇开疆拓土的旧地缘政治思维和模式不放,试图在欧洲恢复当年“冷战”时期的地缘版图格局,这首先就得不到乌克兰和乌克兰人民的支持拥护。从历史上讲,中国曾是老沙皇帝国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国沦丧的领土领海,相当于11个台湾及其海域的面积范围。

从现实看,乌克兰一旦战乱不休,将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严重不利,会破坏中国不少核心技术引进,尤其是军工技术的引进学习。譬如中国海军现役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就是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在1988年建造下水的“瓦良格号”引进改装而来。

某些观点认为普京在欧洲折腾,战略上可以分散美欧的注意力,长期会有利于中国发展。事实是,“冷战”前35年美苏并没把主要压力朝向中国,但中国却自己走入死胡同,最后不得不搞“改革开放”。美国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忙于反恐,中国则闷声大发财,发展确实受益。这就表明,最终还是取决于中国自己的策略是否明智有效。

欲真正走出“美俄两难”,中国首先必须跨越自身的两难。

作者是在美国的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