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鸿斌:中国亟待走出资源困境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14 08:10

日前举行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

习近平还明确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初级产品供应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初级产品,包括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和铜铝矿等重要资源。

长期以来在谈及中国国情时,通常的表述往往是八个字: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前四个字毫无问题,中国是全球头号人口大国。后四个字中的前两个字也毋庸置疑:中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国土辽阔。但问题在于“物博”这一表述。物博者,资源丰富之谓也。

地大物博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唐朝诗人韩愈就曾在《平淮西碑》中说:“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马戛尔尼的复函中有一段名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956年4月,在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曾如此表述:“新加坡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由此可见,关于中国“地大物博”一说是早已有之,而且是深入人心,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当年强调中国“地大物博”并非没有根据,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了171个矿种,探明储量的达到159种,其中20多种矿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钨、锡、锑、稀土等大约12种位居世界第一。从探明的总储量来看,中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这当然是证明中国“地大物博”的有力证据。

稀土是拥有战略价值的重要资源。邓小平曾如此表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除此以外,中国其他矿产资源是否也同样丰裕呢?

先说石油。石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石油产量微乎其微,主要靠进口,所以有“洋油”一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情况依旧。后来开发了大庆油田,中国实现了自给,此后还略有出口,所以中国人豪迈地喊出了一句口号:中国把贫油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了!1985年中国石油出口达到3540万吨的巅峰后开始回落,1993年又恢复进口石油。

此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石油消费量急剧上升,进口也水涨船高。2018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进口国,2020年进口量高达5.4亿吨,对进口石油依存度已达73.5%。虽然目前中国的石油产量位居全球第六位,但储量仅占第13位,还不及科威特的四分之一,而科威特的面积还不到中国的0.2%。

从中国国内油田有限的增产潜力,和对石油需求有增无减的趋势来看,今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还将继续提升。除了部分进口石油从俄罗斯通过火车运入以外,近三分之二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所以仍须经由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运抵中国各港口。这无疑产生了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严峻问题。

再说天然气。由于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天然气的地位在明显提升。虽然中国早在1835年就于四川自贡,在世界上率先开采出了天然气,但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同样难以令人乐观,仅排名全球第12位,储量还不到卡塔尔的八分之一,卡塔尔的面积还不到中国的800分之一。2018年中国进口天然气已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2019年进口依存度上升到42.95%,而10年前这一比重仅为3.15%。同年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仅为7.92%,而全球平均为24%。

2007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天然气管道,从新疆塔里木到上海,全长4200公里,投资额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约634亿新元),年输气量为620亿立方米。随后又建成了中缅油气管道,其中的天然气管道长度达1727公里,此举显然有规避马六甲海峡风险的考量。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始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从霍尔果斯进入中国,成为“西气东输二线”。中国国内的天然气产量虽然也在增加,但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今后对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

还要说说铁矿石。中国是全球头号钢铁生产国,2020年中国钢产量占全球56.7%之多!中国国内虽然也有一定的铁矿石储量,但国内铁矿石的品位太低,平均品位仅为34.3%;而印度和俄罗斯均为64.2%,南非也高达62%,巴西为52%,澳大利亚是48%。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基本上都采用进口铁矿石。

近年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直线上升,2019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高达10.7亿吨之多,而全球的铁矿石交易量也就22亿吨!中国居高不下的进口量,使得全球矿石巨擘赚得钵满盆满,价格一再上涨,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相当高昂。铁矿石等大宗产品价格的急剧上升,还明显拉动了中国物价的攀升。中国钢铁企业虽然也竭尽全力在国外开发建设铁矿,但铁矿建设周期相当长,还包括从矿山到沿海港口的铁路,远水救不了近火。

中国目前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一部分城市虽然资源开发强度很大,但综合利用水平太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中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已进入“老年期”,并因此造成300万职工下岗。

“地大物博”说已不符合现实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每年向全球出口数量惊人的产品,生产这些产品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其中许多是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矿物资源。几十年最多几百年后,地球经历几十亿年才形成的化石燃料在中国将消耗殆尽。中国出口得越多,资源就消耗得越快,资源枯竭也越快。若干年后中国资源也许将陷入全面枯竭,这绝非耸人听闻。

因篇幅所限,本文尚未涉及诸如可耕地、淡水和森林等其他重要资源的紧缺状况,但仅就上述荦荦大端,已足以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如今再说中国“地大物博”,显然不合时宜,也完全不符合现实。因此,如何有效破除中国的资源困境,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是中国上海退休学者

中国目前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一部分城市虽然资源开发强度很大,但综合利用水平太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