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欧阳五:“眯眯眼”争议与中国“成长的烦恼”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1-04 09:30

来源:香港明报网

作者:欧阳五

近日,中国内地品牌“三只松鼠”广告的模特儿“刻意拉长眼型”造型被指“迎合西方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有辱华之嫌”。不久前,国产动漫电影《雄狮少年》,因其中人物形象眼睛细小,也备受争议。一时间“眯眯眼”的形象似乎成了敏感点,大众传媒似乎碰不得。

笔者认为,在讨论“眯眯眼”时,须先理解其中的三重错位。

须理解三重错位

一是中西方之间存在认知上的错位。在所有把“眯眯眼”当作中国元素的行为中,除了辱华外,也存在认知偏差和审美惯性。其中不少人并不了解“眯眯眼”曾作为电影中典型华人负面形象的渊源,更难体会这一指代背后的意义。这样的认知偏差不止存在于中西方之间,比如本轮讨论中,把“眯眯眼”当作中国元素的主体就是中国人自己,甚至一些刻板印象被当作某种审美偏好已被内化,如时尚界流行的“高级脸”,在内地一些群体中亦颇受追捧。消除认知偏差,或许是防止类似误解的第一要务。

中国屈辱的历史距今并不算太久远,中国人有较强的民族自尊感不难理解,与中国有类似经历的国家或民族基本上都会相对敏感,例如在西方社会公共场合提到犹太人、黑人时,均有不可触碰的“红线”。这也是外界与中国打交道时需要理解和尊重的。

二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与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错位。如今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但文化影响力的提高相对有限。中国近年来虽也重视推动“文化走出去”、设立孔子学院等,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旧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内地年轻一代中颇受追捧。国风的兴起、汉服的流行,都体现了内地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崇尚,也让他们有向外界展示的意愿。

内地网民对“眯眯眼”反应的背后,更多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意愿,即透过重新讨论“何谓我们定义的中国美”,来打破西方社会特定的刻板印象。这一意愿的背后,是中国年轻人逐渐上升的文化自信。

三是中国实力的提升与心态的错位。有学者反思,认为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中,中国人似乎时常会表现出过于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这背后其实透露了一种不自信;更重要的是,这种敏感有时候并不利于与外界交往,也不利于消减“辱华”。《大西洋》杂誌曾发出疑问:“如果绝大多数举动都可能触怒北京的话,为什么还要有所收敛呢?”

虽然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不再是弱者,但存在于民间的弱者心态仍然有一定普遍性。而这种弱者心态,若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就容易引发过激言行,造成不必要的内部对立分裂、外部被孤立的情形,这是需要警惕的。

成长烦恼要用成长解决

此时的中国更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需要并应该被尊重,不希望别人来定义自己,却还没有更多的表达技巧——如何赢得别人的理解、如何适时表达愤怒。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明显遭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凌行为,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令这种“成长的烦恼”尤为突显。

成长的烦恼当然要用成长来解决。如同成熟的成年人,遇到误解,不会第一时间暴跳如雷,而会宽容、会理解,也会明示自己的“红线”,必要时不遗余力地反击。通过这个突破他塑、完成自塑的过程,获得与中国体格成长相适应、更为成熟稳定的国民心态。

(作者是时事评论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