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符婉月:法国骚乱显示国家治理之难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7-08 07:45

中学念历史时,有一次被测验题考倒: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是什么?我回答:“面包!面包!面包!”这个答案当然是错的。正确答案是:自由、平等、博爱。

我当时写错的答案并非无迹可循。法国大革命前,连年的战争,加上庄稼歉收,导致面包供应大跌,价格飙升。对于当时靠面包摄取95%热量的贫困法国人而言,这等于要他们的命。于是巴黎群众爆发街头抗议,要求市政府给他们面包吃,甚至跑到凡尔赛宫前向国王路易十六索讨面包。据说,玛丽王后听闻巴黎老百姓没面包吃而挨饿时,居然说:“那就吃蛋糕吧。”她后来当然难逃被送上断头台的厄运。

群众通过街头示威,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似乎已成为法国人的传统。

今天,许多人爱用“和平示威”这词来争取权益。都说是“示威”了,怎么可能和平?就算发动示威的初衷是真的想和平表达诉求,但后续发展谁能控制?谁来负责?谁能担保有心之士或作奸犯科者不会趁火打劫或搞破坏?看看这几周法国各地游行示威演变成暴动的乱象就知道了。

2006年,新加坡主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会议期间,不允许街头抗议活动,只容许外国非政府组织在划定的室内空间有限度地“示威”,任何人有什么诉求,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呈上去。这种做法自然被人权分子批评为压制言论自由。

如果真心要表达诉求,难道不就是要当权者听见和回应?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可以达到最佳效果的诉求方式?当然,这种理性思维是从“非常新加坡”的角度出发的。事实上,在许多地方,如果民众不给点颜色,不引起国际关注、施加压力,当权者可能压根儿就不搭理原本合理的诉求。这样的施政方式,导致“暴动—安抚—暴动”的恶性循环。

当政者或许可以从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得到一些启示。幼儿园班级里每天都充满着无限的惊喜,同时也随时可能发生争端和冲突,或遇到孩子耍性子不肯配合。管教得当的幼师,一定深谙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孩子“使用”每一种行为,都有用意。如果孩子常常须要获得注意,教师就要趁着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多多关注和表扬;而当孩子用不良行为或发脾气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时,就不以他所渴望的注意力予以回应。只要持之以恒,不反反复复造成信息混淆,就能鼓励和引导幼儿以具建设性的方式达到目标。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暗示从政是小儿科,或如何钳制言论自由。只有当家的人才知道勤俭持家有多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从各自角度出发的利益考量,各有各的诉求。当家的,肯定无法总是面面俱到,也不应该只回应声量最大的孩子。要如何做出平衡与判断,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管理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尚且如此困难,何况是管理一个国家?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了200多年,在现代社会仍未完全实现。儒家所倡议的“一个也不能少”的理想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无论在哪种政治体制里,仍旧处于施工中(work-in-progress)状态。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总是先喂饱饥饿的群众,与受社会唾弃的人群共处,医治他们的疾病,然后才跟他们传讲真理。把人民的福祉当成首要任务,应该是所有当权者具备的最基本使命。

今天,新闻和社媒上每天铺天盖地的“自由、平等”各类骂战,说的比唱的好听,以“博爱”的精神来对待不同意见的,能有几人?除了大声嚷嚷,真正身体力行实践“自由、平等、博爱”的,又有几人?

现在,我只是期盼法国的暴动尽快平息下来,当地人和游客都能“平安、平安、平安”。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