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应对“最难入学年”,“挖潜”与“提质”并重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5-25 07:56

来源:《新京报》社论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进入5月,中国各地的“幼升小”招生工作陆续开启。杭州市教育局透露,杭州市2022年共招收一年级新生约12.5万名,但2023年目前摸底的潜在适龄生源在15万左右,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

杭州市为家长提供了各个学校的入学信息查询,对于学区内适龄户籍生人数达到或超过学区小学常态招生计划数的100%给予“红色预警”。不止是杭州,广州、长春、北京、青岛、成都、济南、大连等多地都发出了学位预警,甚至一些县级市也有多所学校发出“红色预警”。

今年的入学“高峰”,其实早在预料之中。2016年、2017年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内出生人口高峰年。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同比增长131万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这些孩子在2022年、2023年入学。

此外,受到城镇化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多地存在“村空城挤”的现象,这也导致一些城区的学位资源尤其紧张。

应对“最难入学年”,各地教育部门不仅要积极“挖潜”增加学位供给,同时还要提高学校建设标准,为接下来出生人口下降、适龄学生减少做好准备工作。

事实上,应对短期学位资源紧张,有的地方教育部门“放不开手”。因为在短短一两年的入学高峰后,适龄学生将急剧下降。从2017年起,中国出生人口持续快速下滑,从当年的1723万人降至2022年的956万。地方政府担心投入经费新建的学校,新增加的学位供给,将会很快被闲置。

那么,如何处理入学“高峰”与“低谷”?这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因地制宜,加强统筹协调,并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发展规划。

针对学位资源紧张,教育部门需摸排当地的学位资源,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入学为基本原则,调配学位资源。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是,可以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来解决眼下的入学难。

去年,中国规范民办义务教育,要求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比例。这也影响到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从现实出发,地方政府可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来增加学位供给。

而购买学位,并不影响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以及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事实上,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之后,非营利的民办学校可以探索多元办学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

根据出生人口变化,在短暂的入学高峰后,随后就会出现小学招不满的情况。202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只有956万,意味着到2028年,中国小学的入学人数,将比今年少约800万人,减少将近一半。有关专家推测,到203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减少3000万。这其实还是偏乐观的估计。

虽然人口发展趋势增加了眼下应对入学高峰的难度,但这一难题并非无法解决。对于可能出现的学位“过剩”问题,各地不妨推进“小校小班”建设,提高学校建设标准,提高师生比、降低班额,开展小班化教学。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小学阶段还有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2.10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0.73%。中国普通小学平均班额38人,初中46人。而发达国家小学和初中的班额在20人到25人之间。

显然,如果降低班额、提高师生比,中国的小学、初中都能避免学位资源闲置以及教师多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解决入学“高峰”问题后,可以小班化思路规划发展中国的义务教育。

这是提高中国义务教育质量,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好教育的重要措施。建设教育强国,中国需要不断提高学校建设标准,这也是应对入学“高峰”与“低谷”的可行思路。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