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王彼得:台海若出事,关我们何事?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8-13 07:55

四面墙外

王彼得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上周高调访问台湾后,中国大陆的反制迅猛,包括祭出前所未有的环台包抄式军演,舰机不断越过台海中线,四枚导弹还首次飞过台北上空。新的攻守格局或者说新常态已然生成,论者皆评断一切“回不去了”。

兵凶战危之际,本地一则新闻引发不小关注:已移民新加坡多年的台湾联电创办人曹兴诚宣布,个人将捐献30亿新台币(约1.5亿新元),以强化台湾人在防务上的认知和士气。对此有国人不以为然,说此举干涉了别人内政,和自己国家的一中政策相违,甚至提出是否触法的质疑。

平心而论,任何第一代移民,多少都带有故土情怀。我们的南洋先辈,在中国八年抗战时,不也曾轰轰烈烈地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当然,那时我们还是别人的殖民地,老家中国自然是唯一效忠对象。或者换位思考,假设有一天,新加坡也受到威胁,已移民别国的前同胞发动了捐款,要来情义相挺,我们也会为之感动吧?所以撇开政治立场,不论国人同不同意,曹的献捐,还是值得钦佩,或至少可以理解。

因应台海危局,曹的大动作也许是孤例,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做过情境设想:两岸若真打起战来,对我们一般国人会有怎样的心理冲击。我们当然不会跑去捐钱,但能置身事外,一切如常吗?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首先思考的,是能否“如常”地写稿发稿审稿和打题,一如既往地做到客观报道。我们可以时时提醒和要求自己:把立场放两旁,把专业摆中间。但来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挑战还蛮大的,比如当新闻铺天盖地而来时,你要相信和选取哪一方的来源,在最短时间内判别真伪,避开假信息和认知作战的迷雾?甚至具体到遣词用字——像我前面写到的曹兴诚的“故土”情怀,如果用“故国”,细心的读者一定读得出其中的差别;而这种“微言大义”,在新闻报道中俯拾皆是。

抽离、中立、客观,这些是我们专业的自我期许,但知易行难。再以俄乌战争做例子,这半年多来,我们天天翻译西方外电,只要稍微松懈或经验不够,就可能被里头的“春秋笔法”带偏。其实,在人家选择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的操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在发生了。还好多数人同情弱者,也都认同小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因此跟着国际媒体的主流报道向乌克兰稍微倾斜,还不至于让人感到抵触。关键更在于这场战争无论是在地理和情感空间上,都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假如今天我们报道的是台海战争呢?天秤要如何摆平,政治认同和亲疏关系能否都抛诸脑后?

大一统不再天经地义

记得10年、20年前或更早,前辈的告诫很清楚:统独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分裂主义者在历史认知上是罪人,在现实中是异类,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总之“大一统”被内化为最高价值,是天经地义。但今天的网络新生代,我不确定是否仍然这么想;相对来说,人们的历史感更缥缈,一些人则对大陆体制有一种天生或后天的排斥。他们在台湾被称为“天然独”;在香港的街头,他们那几年的戾气和义无反顾,也让世人为之侧目。

其实,新闻室的渐渐多元取向,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大陆人和台湾人,当中也有新移民。妙的是大陆人中不全是统派,台湾朋友中也有对台独很反感的。当然,不统不独,或者主张分而不独,希望岁月继续静好的还是占多数。在态度上,一般也都懂得彼此尊重,但也遇过偏激的——你只要流露出对大陆这些年一些成就的认可,就被说是“舔共”;为台湾说点话,轻易就被另一方笑为“胎毒”。这种动辄得咎很讨厌。面对这类人,尽量多谈风月、少谈国事就对了。对手机里传来的“政治正确/不正确”信息,习惯性“只读不回”也就没事。

但此刻,还只是紧张升级,若真正的台海大战爆发,大家的情感会如何地被搅动?

不妨先看看台湾,他们的统独断层线要比世界任何角落的华人社会都还要深重,还没打,岛内就已经互相叫嚣吵个翻天,甚至在家庭内部,也会因为成员之间蓝绿(或白)立场的不同而硝烟味浓。我的一个马来西亚朋友告诉我,这种情况在他们那里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几十年来留台的学生很多,在统独议题上,人们也开始有了强烈的看法,而且好于表达。总体来说,新加坡华人相比之下,就算有立场,也含蓄得多,不会那么决绝。

要预判本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如何看待台海冲突,须先把两个群体分开。首先是年轻学子以及不同年龄层的单语“英文人”。他们对大中华地区的人事物,平时就不太关注,对国共历史没有概念,比如理解不了“九二共识”,也不会有兴趣,简单说就是无感。

另一个本地群体,他们听华语广播、看华文报章,也在网上接收大千华文世界的第一手海量资讯。他们和大陆及台湾人都或多或少有接触,在两地有亲友、同事,甚至异地通婚。很多人听台湾(或香港)流行歌曲长大,甚至今天还K着李宗盛或周杰伦,旅游过台湾的好山好水;同时,这二三十年来,也因为工作或做生意的需要常跑大陆,或是常驻当地,在那里有了商业伙伴,也找到了很多人生机遇;年轻的则有自己喜欢的网红、熬夜追看的影剧,也几乎天天在大陆的网购平台上刷单、用从那里邮购来的“中国制造”……

因为这些复杂、一圈圈、层层交错的人际、商贸、文化关系,这个群体对两岸事态更为关心,会一直跟进,而且发生了事,不会无动于衷。如果再把华人新移民,不管来自大陆、港台、马来西亚都包括在内,你可以把这个群体,视为广义上的,人数更多的新“华社”。

以我有限的接触,这个“华社”对于大陆和台湾的观感,也不是一刀切、爱憎分明的,即把一边看成朋友,把另一边当敌人,而是喜欢和欣赏一些事物,却也有批评和看不惯的地方。因此选边站对当中很多人来说是两难,也很没有必要。

另一点很清晰,不管偏向台湾或大陆,最大公约数是希望不要打仗。因为一开战就免不了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当中遭受苦难者,总会有他们认识的人。再来是台湾会受重创,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会大倒退,而这还是假设战争只限于西太平洋的范围,以及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更不是中美之间的全面对决及核大战。

那天和一位大陆新移民老板交流看法,他当然是民族主义者,但也知道两岸这样的结局没有赢家,只会亲者痛仇者快,因而表露出纠结。

开战对新加坡“事情大条”

我告诉他我是读历史的,说地球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成立了英、美、加、澳、新(西兰)至少五个先进国家。其中老大老二在1812年打了第二次独立战争后,这200年来,就不曾兵戎相向,只会联手打别人,这是最高的民族智慧。“中国人”难道不可以也提高维度,让一边继续搞富强,一边继续实验和发展适合中国人的民主?为什么最高决策人,不能为天下苍生计,并考虑更长远的千秋功过?

台海会不会开战,我们都没有答案。但如果真出事了,关新加坡人什么事,答案却很清楚——“事情大条”。

且先不去计算经济、投资、贸易领域里的折损,在我们不同成长背景和立场的华人群体当中,这必定是一件很让人情绪波动的事件。台湾不是乌克兰,因为泽连斯基说的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那里的地名我们念不出几个。那天,该国的欧洲最大核电站被炮击,这则新闻没有被本地媒体选上封面。但我们听得懂台湾国语和闽南话,坐过台北捷运、吃过东港黑鲔鱼、逛过淡水河老街,这些地方如果被毁,情何以堪?

台海开战对华社来说,终将压力测试我们的团结。我们会自己争论起来,用“舔共”“胎毒”彼此开骂,或像台湾社会那样撕裂成一块块?还是能冷静、理性、多点互相谅解,然后沟通再沟通……

是很难,但却是必须的。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不管偏向台湾或大陆,最大公约数是希望不要打仗。因为一开战就免不了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再来是台湾会受重创,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会大倒退。“中国人”难道不可以也提高维度,让一边继续搞富强,一边继续实验和发展适合中国人的民主?为什么最高决策人,不能为天下苍生计,并考虑更长远的千秋功过?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