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美国经济陷入痛苦抉择困境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美联储(Fed)27日会议决定再度提高联邦基金利率3码,达到2.25-2.50%区间。由于6月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冲到9.1%,Fed再次剧幅升息早已在各界预期之中。关键在于之后的升息之路将走多快?走多远?不仅金融市场亟望从决策声明与官员谈话中搜寻到蛛丝马迹,经济学界及政治人物也针对升息路径爆发出激烈争议。
美国当前的经济处境既罕见,又困难。通膨居高不下,自不在话下;同时景气又告减缓,今年第一季经济已经负成长1.6%,第2季再度萎缩0.9%,已经符合经济衰退的“技术性”定义。通膨与衰退,“两害相权,当取其轻”,但争执点在孰为重,孰为轻?打通膨,是“短痛”;不打,会变成“长痛”;“长痛,不如短痛”,但如果“短痛”已经痛到不行,则避免“长痛”也只是奢谈。
升息路线论战正打得火热。“鹰派”以经济学家桑默斯为首,他早在2021年初就提出警告,指出拜登力推的1.9万亿美元(2.62万亿新元)“美国拯救计划”扩张支出过当,导致超额需求,将大幅推升通膨,结果应验。他现在认为击溃通膨的唯一解方,就是持续升息,直到需求萎缩,且数百万人失业为止。桑默斯推测,可能需要失业率升到6%,且持续五年;或升到10%,为期一年,才能有效压低通膨。他甚至主张现在应该加税,进一步压缩需求。
至于“鸽派”,则以民主党参议员华伦领头。他们强调冠病疫情与俄乌战争才是推升通膨的元凶;Fed持续强力紧缩只会导致经济衰退,失业激增,却不可能使美国生产更多晶片,更不能使中国大陆停止防疫封禁或打败普京。再者,对民众而言衰退比通膨更要命,因为通膨只会使实质薪资缩水,但衰退让许多家庭失去工资收入,而且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持续数年。
深入观察,不难发现“鹰派”的论调偏重于需求面,原因是供给面难以掌控,只能借由压缩需求来抑制通膨。但问题是衰退带来的“短痛”,必然将是“剧痛”,可能超过一般民众与政治人物所能忍受的极限;而且在压缩需求同时,将打击企业投资及雇用意愿,从而压缩供给,使通膨时间拉长,“短痛”也将变为“长痛”。
至于“鸽派”,则尽量淡化需求面对通膨的作用,强调通膨主要是由供应链瓶颈与俄乌战争等供给面因素造成,为拜登政府扩张支出及Fed强力宽松开脱。但“鸽派”并未对当前通膨升高提出解方,似乎只是希望通膨能随着时间而自行消退,以“长痛、小痛”,代替“短痛、剧痛”。一味以拖待变,任由通膨维持相对高档,并持续侵蚀实质购买力及生活水准,一旦如此,“长痛”已属必然。两害相权,依然难分轻重。
归根结底,利率升得多快,升到多高,最终仍将由Fed决定。目前鲍尔明面上的说法是“抑制通膨是Fed的第一优先要务”,且愿意牺牲经济成长来达成,但同时决策官员们也隐约透露出对经济滑坡的忧虑。目前利率已接近大部分决策官员所估计的“中性”水准,即2.5%上下;但此一水准是假定通膨处于2%目标附近时才有效,已完全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估计不出新的“中性利率”水位,Fed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meeting-to-meeting)”,紧缩政策很容易沦为“停停-走走(go-stop-go)”,经济也将陷入低成长、高通膨的“停滞膨胀(stagflation)”,民众也只能承受“缩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的痛苦。
评析当前美国的经济困局,看似狗吠火车,其实不然。作用之一,是借由观察动向,探索台湾本身的问题,并寻求因应之道,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之二,则是学到教训,财政及货币政策不能只顾眼前,一味好大喜功,做大做松,终致尾大不掉,噬脐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