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国祥:中国经济下行错综难解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7-27 07:55

陈国祥

中国经济最近连环爆,掩盖不住的问题层出不穷,众所周知的问题苦无善策,经济大局内外交困,陷入改革开放40余年来最难熬的困境。

金融风暴见微知著。河南与安徽村镇银行40万储户提不到钱,受害者上街抗议又遭暴打。中国底层金融出现严重问题,许多过去被当韭菜割的升斗小民,如今横遭人祸,忍无可忍而集体“造反”。这不是单一个案,而是反映金融监管出了大问题。去年中国政府大幅整顿平台经济,禁止银行透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金融业务,这些村镇银行改而发行自家的应用让存户交易。三个月前,这些村镇银行借口“系统升级”暂停网络和手机银行服务,线上交易随即停摆,40万存户近400亿元人民币(约80亿新元)无法透过网络交易。其中涉及的监管不周、官商勾结,各地不乏类似案例,一旦都爆雷,影响层面将更加深广。

房地产的引爆情况同样严重难解。近期许多预售屋烂尾楼的业主串联,集体宣告停止向银行缴纳房贷。买到烂尾楼的民众联合宣告拒缴贷款,冲击比村镇银行更大。据中国媒体估计,至7月中至少15个省份、超过200个烂尾楼基地业主公告“强制停贷”。房地产业荣枯与金融业息息相关,这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成的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7%,可是今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竟然下降了51%,已成金融定时炸弹的源头。事实上,地产业近年地雷爆个不停,如果再持续不振,将使银行呆账飙升,原本压力沉重的金融产业也将受累而陷入危机,经济亦将重创。

原来过度膨胀的房地产业如今沉疴难治,官方整顿措施让建商资金调度更捉襟见肘,金融系统危机迫在眉睫,风暴若再扩大,消费者、建商以及银行三方面都将重伤,地方政府财政也会受连带影响。过去地方政府运用“土地财政”得心应手,靠卖土地输血,如今地产业不景气,地方财政普遍陷入困境。根据中国财政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31.4%,显见财政困绌情况严重。经济已然坠崖式下行,房地产业、金融业与地方政府财政三方危机环环相扣,互相拉扯,已成绑在一起的三个火药库或汽油桶。

经济下行危机深重难解,债务炸弹随时引爆,房贷风暴方兴未艾,清零政策又不时来搅局,既定的5.5%左右年增长率能不腰斩就万幸了,何况还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干扰,导致生产成本大涨,如何软着陆而免于停滞衰退,确是难上加难。官方公布的二季度经济增长只有0.4%,比市场预期的最坏情况还坏,经济陷入泥淖之深可见一般。如果连续两季负增长,就进入经济学家所定义的衰退期了。

年轻人失业大潮已出现

面对上半年经济大幅下滑,中国近期重锤出击,下猛药刺激经济。据彭博社报道,北京批准地方政府下半年发售1万5000亿元人民币(约3076亿新元)的公债,主要用在基础建设,如交通、水利、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另外还批准进行7万2000亿元人民币(1万4768亿新元)的基建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刺激力度可期,但恐难及时见效。

经济衰退与否尚难断定,但年轻人失业大潮已经出现,构成一大隐忧。由于经济成长放缓,失业率升高,202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突破千万人,还有从农村进入都市的大量农民工,经济增长放缓后无法提供足够工作机会,造成社会激荡的可能性大增。截至6月失业率为5.5%,已经接近自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准,尤其16岁至24岁的求职者中,失业率更达19.3%,相当严重。

政府一方面祭出新刺激景气措施,特别是基础建设,但从过去经验来看,基建提振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如房地产。可是,整顿与压抑房地产业的严厉措施没有松手,对平台经济等产业的治理与限缩同样严打不懈,这样如何能振兴民营企业?

尤其可忧的是,产业之间关联密切,一行业受损必然及于其他。比如,由于部分企业拿着房屋建设的资金做了其他投资,房地产负债太高,官方推出“三条红线”限制炒房,已将整个行业推入债务漩涡中,新房价格下滑也动摇消费者信心。消费信心的低落又与冠病的严控有关,截至7月中旬,已有31个城市的2.47亿人口处于某种程度的封锁状态,占全国人口约五分之一,占全国GDP的25.5%,受封锁影响的城市数量还在增加中,民众普遍对未来惶惑不安,如何能放胆消费?

过去30几年,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政治适度松手,大体尊重经济规律;近年政治的手大力伸进市场,又有用政治手段揠苗助长的偏误,致使经济受到政治干扰而成长减缓。若不改弦更张,干预市场成为常态,逐渐失去全球成长引擎的地位,未来面临的考验会越来越严峻。

疫情考验是当前最大难题。大陆政府中央口口声声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但何者优先,为官者心知肚明。现在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防不慎防,已在全球掀起新一波疫情高峰,中国下半年的防疫形势不容乐观,措施再不松手,对经济将产生更大制约作用。

疫情阴云不散,通胀又来势汹汹。官方粉饰太平,宣称“新加坡价格涨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8%以上的涨幅水平,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和民生改善”。然而,反映商品生产的成本价格变化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中国上半年就上涨了7.7%,PPI通常被视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先行指标,成本拉升自然提高消费价格。俄乌战争如果持续,北半球能源需求上升,油价难再下降,甚至推高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中国经济势必因生产成本推升而受影响。

中国经济下行久矣,民众与企业信心深受影响;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信心不足,民营与外资企业投资动力与民间消费意愿同步降低。事实显示,亏损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可持久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在投资意愿低迷之下,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不变,优质项目越来越少,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防疫、基础建设投资都是刚需,政府大笔花钱,却是到处缺钱,只有举债再举债,寅吃卯粮,不知伊于胡底。在泥淖中挣扎的中国经济何时能再翻身?

作者是中央通讯社前董事长

台湾资深媒体人

尤其可忧的是,产业之间关联密切,一行业受损必然及于其他。比如,由于部分企业拿着房屋建设的资金做了其他投资,房地产负债太高,官方推出“三条红线”限制炒房,已将整个行业推入债务漩涡中,新房价格下滑也动摇消费者信心。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