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安倍政治遗产还有几许?
张敬伟
67岁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斯人已逝,他留下的政治遗产还有几许?
出身政治世家的安倍,堪称日本战后的“长命首相”。他两任首相,虽然第一任只有一年(2006年至2007年)就辞职,但以战后最年轻的首相让世人刮目相看。2012年,他再次出任首相,直到2020年再次因病辞职。在战后日本政坛鲜见的长期任职中,安倍还率领自民党获得参众两院六场选举连胜,确立了所谓“安倍一强”的政治体制。正因如此,他二度辞职后接班的菅义伟政府只是过渡性质,即使是现在的岸田文雄政府,安倍的身影也无处不在。在岸田内阁中,就有安倍的弟弟防卫大臣岸信夫和自民党政调会长高市早苗等人。
为了影响岸田文雄的决策,安倍下台后参拜靖国神社,强调“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拼命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既是安倍右翼思想的典型体现,也是为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毕竟,在二任首相辞职时,他曾慨叹“任期太短”,加上岸田文雄并非他的子弟兵,所以才会在下野后不断干政,尤其是对所谓“知华”的岸田文雄政府进行掣肘。事实证明,岸田政府的确在配合美国不遗余力地反华,而且在台湾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就此而言,辞职后的安倍政府还能发挥“安倍一强”的作用,菅义伟和岸田文雄也未能走出“后安倍时代”。
悲戚的是,如果安静享受退休生活,不热衷政治活动——不在街上演讲,也不会发生遇刺身亡的悲剧。当然,这也并非宿命,而是日本政治的必然,毕竟安倍不愿也不会退出政治舞台,还会想方设法东山再起,尤其是在日本参院选举时刻,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置身事外。令人唏嘘的是,安倍被刺身亡能凝聚自民党的民意,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得到全球大国领导人的称赞,也算极尽哀荣。
安倍能够成为战后日本政坛的常青树,不仅因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也因为其顽固保守的右翼立场在日本颇有市场。一方面,他迎合右翼人士要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不遗余力推进修宪,要把自卫队变成国家军队;另一方面,他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台湾问题以及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制造反华议题。在外交领域,他为了维护日本在亚洲的地位,配合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希望借力美国和区域力量,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方面围堵中国。在特朗普时代,安倍对这位另类总统极尽逢迎,也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当然,他虽然反华,也坚持对华务实关系,比如在疫情发生时没有附和西方世界对华攻击等等。这是安倍晋三顽固、右翼,但又灵活、务实等复杂政治性格的体现,正如他所谓的“君子豹变”。
他是长袖善舞的政治家,也是私德糟糕的政客。他和妻子深陷森友学园和加计学园丑闻;他利用“赏樱会”收买选票而陷入官司;他将掌握内阁人事局作为攫取权力的手段;他每次因病辞职,都充满政治投机因素。他利用“安倍一强”操纵政坛,继承了自民党派系林立的酱缸文化。安倍逝去,岸田文雄政府或将走出“后安倍时代”的政治阴影,清洗岸信夫和高市早苗等安倍亲信。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或将改变自民党的权力格局。
安倍也给日本留下“安倍经济学”的遗产。不过,“安倍经济学”已经毫无剩余价值。2012年年底,安倍再任日本首相,为了改变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他提出“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最初放出的三支箭,即大水漫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公共支出的财政政策以及扩大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政策。后来,他又提出“安倍经济学”的新三支箭,包括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保障、支持儿童教育等。
虽然“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经济维持了70多个月的正增长,但平均下来也只有1%左右。从2018年开始,日本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至1%以下,2019年二季度开始日本经济萎缩加速,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负增长,安倍也黯然下台。“安倍经济学”先后射出的六支箭失去了效应,而且给日本带来了货币、财政政策过度宽松的后遗症。受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的叠加影响,日本经济开始从“失去的20年”步入“失去的30年”。30年的收入停滞,日趋减少的人口红利,制造业丑闻的频发,人工智能科技的落伍,“安倍经济学”的药方不仅失效,而且留下长久的副作用。安倍遇刺身亡,市场已经闻到了人亡政息的气息。
作为美国附庸,即使日本是经济大国,也是政治上的矮子。因此,无论安倍如何努力,都不过是仰人鼻息,政治上的长袖善舞和投机取巧,经济上的放箭,他的角色更像是裱糊匠而非开拓者。至于岸田政府,恐怕连这些也做不到。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
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