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锐:上海疫情防控错在哪儿?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24 07:56

中国聚焦

上海这波疫情算是基本过去了,有文章说“上海正在归来”,也有文章问“原来的那个上海还能回来吗”?从3月底“全域静态管理”开始,到6月初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疫情防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让诸多上海市民感受到了切肤之痛。那么上海疫情防控到底错在哪儿?

有人可能会归责于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但就像6月9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文章(柳金财“中国防疫模式的启示与借镜”)所说,中国清零政策尽管代价高昂却十分有效,它避免了公众大规模疾病和死亡,是当下中国抗疫的最佳选择策略,其所引发的弊端是两难困境中难以避免的代价。据笔者所知,中国公众对政府清零政策的支持度相当高,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传统,更何况中国的抗疫措施也是人类在面对病毒时一种颇有勇气的探索。此外,在上海之前多个中国城市都有过这样大规模防控,在上海之后,北京等其他城市也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之前和之后都没有闹这么大的动静?上海在疫情防控期间怎么就出了那么多幺蛾子?

在我看来,疫情防控的目标是切断病毒传播,但要实现此目标,实质上我们的防控是在对人进行管理,而上海错在只关注病毒,而忽略了人,尤其是忽略了对人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预期的管理。

上海防控措施是逐步严厉起来的,最开始以黄浦江为界、两岸分别管控,后来突然变成“全域静态管理”,打了公众一个措手不及,随后的封控期一周完了又延长一周,各种措施不断收紧,而且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头。“紧箍咒”越念越紧,普通民众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更缺乏前期心理建设。

疫情防控说到底是社会管理,既然管理对象是人,就要特别关注对人的情绪安抚和心理预期管理。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我2月份入境时正是新加坡疫情病例高峰期,但随后却亲身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防疫政策松绑,不过每次放松管控都会提前数天公布具体措施,所以公众哪怕心存疑虑,毕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心理准备,这样在政策正式实施时,就不会过于慌张。此外,政府还不时提醒公众仍然要提高警惕、加强个人防护,因此,虽然公众在户外并无强制要求戴口罩,但时至今日多数人还是自觉佩戴口罩。

目前中国零星出现的针对疫情防控的民意反弹,大多都是未能充分考虑民众情绪波动和心理预期,原本大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准备,已经抱定了原有的心理预期,结果在现实中却发现,实际要求比原有标准严格得多,原来的准备是没用的,公众自然接受不了。此次上海疫情,倒是为后续其他城市的公众提前进行了心理建设,比如北京疫情暴发时,大家以为可能会像上海那样,还出现了抢购风潮,但之后北京并没有实施全域静态管理,所以民众情绪也相当稳定。

不管怎么说,上海疫情终究是消停了,北京疫情也在掌控之中。但面向未来,各地疫情仍有暴发的可能,只希望在未来的管控中,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政府部门能充分考虑公众情绪及心理预期管理,这样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才会得到民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现在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访学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