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怀亮:为战争寻找理由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18 07:55

四面墙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日本官员责问西方人:“为什么英国占领印度是合情合理,而日本则不得占领中国?”

按今天的常理,这是荒唐的言论,但是20世纪初的世界,无处不是弱肉强食,强权即是公理。欧洲列强还在掠夺殖民地,崛起较慢的德国和日本也有帝国梦,梦想不遂时自觉有理发动战争。

英国历史学家奥弗里(Richard Overy)在他去年出版的《鲜血与废墟》一书里,剖析二战期间列强开战所持的理由。在他罗列的个案中,枭雄政客出师不怕无名,再蛮横的侵略和掠夺,他们都振振有词,都可高举正义大旗。

日本军国主义者说自己发动的是“圣战”,以抵御西方列强和中国的“压迫”,并要“将亚洲从白种人手中解放出来”。在今天的日本,在靖国神社内有座叫做“游就馆”的军事博物馆。神社官网解释“游就”出自《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是暗指神社中供奉的战犯为“士”,侵略战争为“中正”之事。

纳粹德国也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民族生存受到“国际犹太阴谋集团”威胁,英美法等国是同谋。它发动战争是逼不得已,屠杀犹太人也纯属“自卫”。

二次大战空前惨烈,所幸80年来历史不曾重演,但区域和局部战争不断,主战者依旧满口仁义道德、家国荣辱。不同的是,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打起仗来死伤更惨重,宣传起来更能蛊惑人心。

2003年,世人就见识了一场21世纪公关大秀:美国向伊拉克举兵之前,宣称伊拉克危害世界安全,因为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年美国正副总统都是虔诚教徒,急于散播美式政治福音,不惜指鹿为马,让美国赔上道德权威,此后扮演国际警察时,常显得理不直气不壮。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见识了一场国际信息大战。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是否出师有名,人们至今争论不休。俄乌中美四国都是信息战高手,都在抢占道德制高点。过去四个月,来路不明、虚虚实实的信息漫天纷飞,许多散落在新加坡人的手机上;情绪的鼓动多过事理的分析,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借故开战的一方被说成受害者。

新加坡社会多元多频道,人们相信的或选择相信的,是与自己原有的信念吻合的信息。这是信息速送速食的时代,数十秒的视频就足以让人心激越不已。俄乌千年恩怨情仇,人们刹那间裁定是非对错。一些观感强烈者,还成了个人转播站,不停地转发信息。于是,一场远在8600公里外的战争,一个人们原本印象模糊的国家,一夜间让一部分国人楚河汉界对立起来。

许多亚洲人不愿站在西方这一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是:在这些亚洲人眼中,齐声讨伐俄国的西方众国,自己何尝不曾借故侵犯他国,何尝不是为了守着世界霸业。

西方国家有其私心不无虚伪,它所激起的义愤和反感,模糊了一些人的视线,让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得到某些开脱。其实,大动干戈所为何事,普京自己也说得牵强,经不起推敲。他说乌克兰从不是个“真正的国家”,他出兵是为了收复历史失地,也是为了将乌克兰“去纳粹化”。这样的“理由”经不起这么一问:乌克兰总统是犹太人,怎可能是纳粹分子?

自比彼得大帝的普京,有旧日沙皇的雄心,但没现代的公关技巧,不懂得如何自圆其说。一些外界人士给予声援,帮他寻找更好的说辞。很快地,他们找到基辛格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这位战略大师当时说,乌克兰不应该在西方与东方间作选择、不应该成为其中一方的“前哨”,因此不应该寻求加入北约。人们把基辛格的话延伸开来,说乌克兰和北约眉来眼去,逼使普京不得不出兵“自卫”。

然而,基辛格上个月在与《金融时报》访谈中说,普京对俄罗斯历史有某种“神秘信仰”,并且是他看待问题的基本信念,也是他反对北约势力扩大的依据。基辛格说,他知道普京对北约不满,但没料到他会侵占乌克兰,也无意为他的行为开脱。

北约或许不该考虑接纳乌克兰,但这不代表普京出师有名。就好比20世纪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有其可恶可恨之处,但这不代表纳粹德国和日本皇军发动的是正义之战。

香港政评家刘梦熊上个月感慨万千地向中国民众发出呼吁:停止为普京摇旗呐喊,认清这是“俄罗斯进攻基辅”而不是“乌克兰进攻俄罗斯”。认不清这基本事实,等于颠倒了价值观,最终受损的是中国的形象。他还提醒:日本右翼分子不就说,日本二战期间不是“侵略”中国而只是“进出”中国。

乌克兰战事100多天以来,普京的快意恩仇已经让数万人命丧沙场,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此时,各国都在点算利益得失,并开始为将来筹谋布局。在那更危险的未来,更精锐的尖兵利器不可少,更诡诈的信息战术也不可缺。

全球地缘政治日趋紧张,中美两强对弈无处不在,新加坡容易两面受夹,即使躲得过战火的波及,也躲不过造假弄虚的信息博弈,躺着也可能中枪,稍不小心就会赔上社会的安宁。

作者是《思想中国》统筹总编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