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沈建光:产业链外迁,中国怎么办?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20-05-13 08:04

沈建光:新冠疫情是否会加速中国产业链外迁?不可盲目乐观。现实风险之下,需要持续加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减少民营企业准入限制。

新冠疫情之下,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呼声异常强烈,如近日特朗普建议美国本土企业Intel加大在美建厂投入,为美国公司代工芯片生产。

而此前,特朗普甚至曾表示要为从中国迁回美国企业给予报销,涉及到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等费用由美国政府买单。实际上,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举措便已频频加快,此次,新冠疫情是否会加速中国产业链外迁?

对此,市场上有一种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产业链健全、市场巨大、基础设施较好,加之此次中国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果断有力,疫情防控有效,跨国公司不太可能撤离中国,不用担忧产业链转移的风险。

然而,在笔者看来,对待产业链转移的风险,切不可盲目乐观,而是需要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根据对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变化趋势的分析,笔者发现,中国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快于预期,其中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已有相当一部分已向东盟诸国的转移;伴随着中美贸易战加剧,美国近邻墨西哥也挤占了更多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因而,对产业链转移风险需要保持警惕,防范新冠疫情成为加速产业链外迁的催化剂。

具体来说,从占全球贸易比重来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全球占比逐年攀升,直到2015年达到最高值13.6%,其后便自高位回落,2019年下降至13.1%。与此同时,东盟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近年来有所攀升,从2015年的7%上升至2019年的7.5%,上升份额基本等同于中国份额的下降。

从中美双边贸易来看,一直以来,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中国是除欧盟以外的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诸多出口商品在美国占有龙头地位。然而,过去四年,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份额已出现明显下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减少,其中既包括箱包、鞋类这些劳动密集型商品,也包括手机、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商品。

2018年中美贸易纷争加剧,是影响两国贸易的一个关键节点。2015-2017年,即中美贸易摩擦之前,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占比下降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商品方面,如箱包、鞋类、毛衣等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64%、53.7%和37.7%,下降至2017年的58.2%、47.9%和3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诸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更具有优势,而中国国内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利用。

与中国对美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份额有所减少相对应的是,东盟对美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份额明显上升。以箱包为例,美国来自于东盟的进口份额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019年33%,四年翻了一倍。

当然,对于中国而言,成本优势的弱化实则危中有机。中国通过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出口向附加值更高的商品转型,不仅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的压力,也带动了国内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2015-2017年,相当一部分中国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是提升的,如手机出口占美国进口份额从60.9%提升至64.1%,办公机器零件从63.7%上升至67.6%。虽然中国服装出口不断被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挤出,但是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资本品的主要出口国。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中美贸易战。2018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加征关税,不仅对华加征关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从500亿、到2000亿、再到3000亿,关税税率也节节攀升,而中国高端制造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例如,自2018年以来,中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份额一改上升趋势出现明显回落,中国2017年中国计算机出口在美国进口份额中比例曾高达60%,但2019年这一比例下降至不足50%,办公机器零件2017年在美国份额占比高达67.6%,但2019年中国所占比例下降至30%,份额腰斩。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