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之争的背后:学术探讨还是部门代言?(2)
**金融领域专家的疑虑和建议**
事实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的讨论一直是学界议论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对此前货币政策是否真积极的质疑,疑惑对货币政策大放水的批评,除了学术之争外,也难掩背后的部门代言之嫌。是次对于财政专家建议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说直白了特别国债由央行”买单“,来自金融领域的专家们显然不认同。
偏重金融领域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就撰文建议中国现在必须大胆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高于当年的四万亿。而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更是坦言中国的银行体系尽管在信贷的公平性上存在问题,但传导机制是正常的,目前的问题是财政政策是否合适,效率如何。
余永定撰文称,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执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支出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保证实现3%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必须大胆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扩大财政赤字,也不是不可以央行直接买入国债,而是我们的财政政策是否合适,效率如何。中国的银行体系尽管在信贷的公平性上存在问题,但传导机制是正常的,央行也在通过再贷款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曾担任过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就撰文称。
她表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就是对财政的支持,也借此吐出基础货币实现信用扩张并创造货币。之所以中央银行不直接购买一级市场的国债,是希望对政府财政有一个市场约束。
在非常时期央行也可直接从一级市场买入国债,只要央行的买入量不超出货币政策的目标需求,则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国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除买入国债外还直接买入商业票据和证券,这是金融危机中社会信用传导机制不畅的无奈之举,但也不是无限创造货币,其买入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为限。
她认为,从上述理论看,不是财政赤字不能货币化,而是看两个问题:一是货币化必须以货币政策目标为限才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会伤害经济。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赤字的比率不是不可扩大,此时要在挽救经济与财政纪律中做权衡。
因此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中国财政政策是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为主,还是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主;当前解决就业问题是加大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投资为主,还是救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为主;财政对困难人群的救助能否精准,减少跑冒滴漏;当前情况下用结构性信贷政策与用财政政策调结构哪个相对更有效率。
”这些问题清楚了,财政赤字自可扩大,手段自可选择。“吴晓灵称。
中国历史上总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包括两次新发和一次续发。1998年发行一期30年期特别国债,财政部面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国债,根据四家银行的风险资产、资本净额、贷款呆账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确定四家银行特别国债的承购数额:中国工商银行85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933亿元,中国银行425亿元,中国建设银行492亿元,同时明确发债期限为30年,利率为7.2%。
2007年发行八期特别国债,规模共计1.55万亿元,其中1.35万亿元为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旨在购买外汇建立中投,另外2,000亿则公开招标发行。
2017年发行三期特别国债共6,964亿元,为2007年发行的10年期国债到期滚动发行或续发。其中绝大部分为定向发行,极少部分在银行间公开发行,发行利率均与当期同期限普通国债收益率差异不大。(完)
审校 杨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