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疫情之下,供应链体系如何重构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20-04-17 07:04

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和持续冲击造成了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处于缓慢运行之中,并且有“短暂休克”和“产业链断裂”的风险,这种风险动摇了市场信心,并且给投资者以严重打击。中国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进出口贸易联系紧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导致进出口贸易影响造成的需求下降、订单减少需要谨慎评估,警惕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潜在风险,重构供应链应成为调整宏观经济方向的考量因素。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由1月48.7%下降至2月的28.7%,出口压力较大。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中高端产业的影响的严重性取决于冲击的长度和强度,比如高度依赖国外中间品进口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等,另外,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订单的延迟会使部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遭遇新的挑战,运营和维持生存更加艰难,亟待政策扶持和供应链恢复。

毋庸置疑,以科技为生产力的新基建将提升中国各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从而升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角色。2020年以来政府专项债投向新型基建的比重上升,已经达到15%。比如冷链物流从无到有,停车场项目规模增长约5倍,配电网项目规模增长约10.8倍,生态环保类项目规模增长约2.6%。“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新基建服务全球供应链的窗口,增加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全球部署有利于中国从加工、组装、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赶超。

实际上,在过去十多年,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布的“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随着新基建的逐渐渗透,中国有望加速升级。另外,疫情加速了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决心,以分散风险。为避免突发事件带来业务的停滞,企业将尽可能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寻找原材料供应商或者进行生产经营,以增强自身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所以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建设也将延伸到海外工厂,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从第一产业角度讲,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5.7%。其中,出口791.0亿美元,减1.7%;进口1509.7亿美元,增10.0%。如何进一步掌握农产品的主动权,拓展进口渠道是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但任何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政治等外部冲击因素所带来的供求变化或关税、利率变化都会对农产品的进出口产生不同强度的影响。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博士曾认为南美、黑海等地区会成为中国重建供应链的重要基地,只有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走出去”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农业生产、流通与消费一体化,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球化。

从第三产业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4152.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增长8.9%;进口总额减少0.4%。其中,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8%,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8个百分点,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中国正逐步迈入世界贸易和价值链的更高层级,补充“新基建”短板,并且增加基础科研投入将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更具优势。WTO在《2019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中使用GSE模型预测表明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将增长50%。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采用数字技术,那么他们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增加约15%。中国的5G网络建设、数字经济增速等处于世界领先,巨大的市场和工业体系为数字化提供了基石。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将成为重要的引擎,而中国则通过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瞄准了未来的竞争版图。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