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国:“李登辉秘录”透露的讯息
作者:孙昌国
日本产经新闻连载“李登辉秘录”,一开始就从密使穿梭两岸谈起,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关键资讯,对照当前的两岸关系,足以引以为戒。
第一是两岸老一辈因共产主义理想建立的连接不复存在。产经的报道指出,李登辉曾经派遣年轻时思想左倾、后成为台共、调查局研究员和国策顾问的曾永贤建立两岸秘密沟通管道。曾永贤因为同时具有李登辉好友和胞兄曾永安在大陆经历的身份而获得重视。到了北京还意外受到了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在95-96台海飞弹危机时,曾永贤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告知他:“要打飞弹了,但不用慌!”李登辉以此做为决策依据,以“勇敢的姿态”进行首次总统直选并获得了胜利。不过,产经新闻的报道也忠实的显示了当事人第一时间的反应:“李登辉脸上浮现松一口气的神情,深深印在曾永贤脑海”。时隔近30年,上一代台籍左倾且和大陆有联系的一代逐渐走入历史,环视当前两岸政坛,能够产生这样连接的人物大多凋零。
第二是报道并未特别指出,但在两岸密使建立过程中在背后扮演关键因素的政治大环境。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为了杜绝国民党非主流派称他为“独台”之口,接连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和通过了“国统纲领”,而当时台湾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也有浓厚的中国认同。这是北京愿意和台北建立最高层秘密联系管道的前提和大背景。在陈水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民进党拒绝承认92共识存在的情况下,两岸高层秘密沟通管道就算想要建立,也十分困难。尤其大陆方面有更加现实的内部压力的考虑。
第三是两岸经济实力的对比。90年代初期,台湾的GDP占了大陆的40%以上。这是杨尚昆对曾永贤讲“大陆不会停止反美运动或批判台湾,但是你们有钱想做什么,我们无法干涉,我们也没辄”的主要原因。李登辉与曾永贤的解读是:“杨尚昆承诺,无意对台动武”。产经新闻的报道指出,除了经济实力的因素外,90年代初期北京以突破八九年政治风波后的国际孤立为优先,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迫切需要来自台湾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做出了不与台湾升高对立的决断。
现在问题来了,对照90年代建立密使和经历危机的历程,两岸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显而易见。维系两岸的政治纽带和人物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照“辣台妹”的“主权一寸也不让”但却更加依赖美国扞卫台湾安全的说法,越加显示在政治上的偏执和一厢情愿。难道寄望两岸关系再度紧张时,能再接到一通告知:“不用慌”的神秘电话吗?(作者为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