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食品价格推动中国9月CPI走升 后续持续上涨机率不大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18-10-16 14:15

路透北京10月16日 - 因中秋和国庆双节拉升食品价格,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保持上涨。分析师普遍认为,尽管CPI保持涨势,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内需不旺的大背景下,输入性的物价上涨压力难以持续,后续CPI和PPI料均会呈回落态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6%,非食品价格上涨2.2%。

数据并显示,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6%,为今年4月以来的低点,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5%;PPI环比则上涨0.6%。

9月CPI环比上涨0.7%,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升0.7%。

9月详细数据:

--CPI同比上涨2.5%(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2.5%)

--PPI同比上涨3.6%(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3.5%)

--CPI环比上涨0.7%(路透调查中值为上升0.7%),PPI环比上涨0.6%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6%,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国信宏观固收董德志、李智能:

9月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上涨抬升CPI,预计难以持续,总需求下行背景下非食品开始成为拖累项,考虑到去年10月整体CPI环比略高于季节性水平,预计今年10月CPI同比将有所回落。

9月PPI同比继续回落,环比有所上升。从需求端来看,受欧洲经济复苏放缓以及外贸摩擦的影响,四季度外需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而从内需来看,在当前政策框架下,国内的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制造业投资在资金来源方面均受到较强的约束,工业品价格难以得到需求侧的支撑,预计10月PPI环比将有所回落,再考虑到去年10月PPI环比基数非常高,预计今年10月PPI同比将继续回落至3.1%附近。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 张一:

鉴于8月份供给端的各种冲击,CPI涨幅整体上还是符合预期。考虑到贸易争端对粮食和其他肉类进口的冲击并叠加猪瘟疫的影响,预计CPI在2.5%左右区间震荡为大概率事件。

PPI同比涨幅回落,一方面是去年基期较高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反映出投资增速放缓已经传导到产品端。由于PPI同比增速是影响企业尤其是上游企业的重要变量,同比增速的放缓意味着企业盈利在三季度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考虑到未来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的加码,不排除PPI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

总体而言,PPI和CPI剪刀差的缩小是必然趋势,这是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所致。由于二者形成机理上的本质区别,不能说是PPI传导到了CPI。目前政策层面上正在积极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如果流动性传导到实体经济,那么明年一二季度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姜超、李金柳:

9月CPI续升。受中秋、国庆“双节”影响,肉、蛋需求增加,也涨价较多。非食品方面,上涨较多的是教育服务、房租拉动的居住价格以及衣着价格,而暑期过后出行人数减少,机票、旅游、住宿价格环比下降。预测10月CPI回落,CPI同比或回落至2.4%。

9月PPI回落,预测10月PPI继续下降。8、9月国内生产转弱,10月上半月煤价上涨,钢价稳定、油价回落,而去年基数仍高,预测10月PPI同比续降至2.7%。

不必担心滞胀。8、9两月CPI明显上行,四季度仍有可能升至2.5%-3.0%的高位,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PPI继续下行,年内通胀走势分化。在经济承压、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通胀压力短期上升后长期仍趋于回落,无需过于担心长期滞胀风险。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

应该说9月份的CPI和PPI的涨幅均在预期之中,受中秋节和国庆双节影响,加之猪瘟疫情,9月猪肉和蔬菜价格均有上涨,因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升CPI的主因。加之国际油价的上涨,均拉升CPI同比涨幅略有扩大。而PPI同比上涨3.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物价的整体走势均符合市场预期。

虽然CPI环比和同比均保持上涨态势,但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内需相对平稳,价格上涨更多来自输入性压力。且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内需支撑的物价上涨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因此后续物价通缩的机率可能超过通胀担忧。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价格上涨中分化特征突出,消费价格上涨明显,受基数效应影响,CPI同比年内仍将维持高位状态,即当前基于高消费价格的“高通胀”并不具趋势性,CPI环比变动仍然平稳,符合季节性正常变动的规律。从变动历程看,当前的高通胀主要源自7、8月份的上涨(即当时猪肉疫情等因素导致本应环比下降的肉价并未下降)。预计这种通胀压力将持续1-2季,这也足够引起市场预期改变,对债市产生压力将不小。

货币趋于缓慢放松的态势并不会因当前的价格表现而改变,经济维稳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都要求货币增长保持适当宽松状态。另外工业价格同样受基数效应影响,未来仍将延续下台阶态势。价格分化叠加通胀压力,市场筑底将拉长。

**相关背景**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价格水平处于良性区间,预计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略高于2%,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在3-4%之间。中国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考虑到美联储正在加息,中国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上述工具足以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央行宣布将自15日起再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幅度为1个百分点,此亦为年内第四次降准。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央行宽松力度加码,可一定程度支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缓解信用压力;央行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供给,还有助于改善经济和金融市场预期。

--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绝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财政政策将从加力减负、补齐短板、促进消费和节用裕民等方面继续发力。

-- 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七个月新低,低于市场预期.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9.8,比上月上升1.1个点,出厂价格指数为54.3,与上月持平,均为年内高点。9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并降至16个月最低位,投入价格指数较8月微降,不过仍有13%受访厂商表示采购成本上升,钢材等原料成本上升和环保政策收紧对价格造成影响。不过,为增加竞争力,制造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仅见小幅上升。(完)

发稿 路透中文新闻部;审校 杨淑祯/曾祥进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