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观点:中国7月新增贷款超预期 M2同比增速创五个月高点


 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  更新时间:2018-08-14 11:01
路透北京8月13日 - 中国央行周一公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高于此前路透1.2万亿元的调查中值;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5%,高于路透调查中值8.2%。

央行数据并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0.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路透调查中值12.8%。

央行数据并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

央行并称,2018年7月起,央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主要数据: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路透调查中值为1.2万亿元

--7月末M2同比增长8.5%,路透调查中值8.2%

--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路透调查中值12.8%

--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709亿元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姜超、李金柳:

宽松格局持续,难改社融下行。7月起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约5,000亿元,二季度末超储率处于1.7%的相对高位,当前DR007在2.3%左右低位,货币宽松仍将延续。近期银行在指导下加强了信贷投放,但整体需求走弱,且表外非标融资也在继续萎缩,社融增速仍是下行趋势。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 郑良海:

M2增速大幅回升,央行积极操作显效果,M0和M1增速继续下降,显示资金更多在货币市场。此外7月新增信贷创同期最高,7月为信贷小月,但本次时点特殊,既有监管部门一直鼓励表外转表内,也有对去杠杆导致部份中小微和民营融资难、以及应对经济下行的窗口指导,多种因素造就历史。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延续了国常会和政治局会议的货币宽松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但同时再次提到保持中性,把好货币总供给闸门。从今年前7月的货币政策宽松来看,货币供给充裕,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去杠杆影响、经济下行导致企业融资能力变差和信用风险等多因素导致传导不畅。

7.23国常会以来,一直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保监会亦强调充分理解政策意图。对去杠杆来说,受内外风险因素上升影响,稳杠杆接棒,未来社融规模会进一步恢复,与新增信贷的剪刀差将缩窄。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团队 蔡浩:

7月M2数据有所回升,主要系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所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上月数据多增部分主要由短期贷款和票据贡献,7月贷款数据中代表企业生产活力的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较前值多增875亿,为今年以来第三高。

7月社融统计口径有所变化,若按照旧的统计口径计,也在万亿之上,有些低于市场预期,较去年同期少增1,000多亿元,主要原因仍然是影子银行萎缩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有了快速回升,再结合新增贷款超预期的情形来看,央行“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导向正在发挥作用。

综合看,当前“宽信用”导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社融存量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社融增量依然略显不足。央行修改了社融的统计方式,或表明严监管下“开正门,堵偏门”的政策导向将会延续。不过,鉴于7月下旬国常会提到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预计若正门的信用扩张不能更快,对偏门的影子银行的收缩力度或会有所缓和,但其中的尺度把握是难题,应警惕一放就乱的现象发生。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 王剑辉:

当月新增贷款的增速显然有所提升,比去年同期都是有显著增长,显示出现在央行已经由前期的向中性回归的政策已经开始在向着灵活调整,甚至是阶段性宽松方向来发展。由前期的针对性的降低存准到现在直接增加信贷,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各项贷款余额的增长显示出央行的政策是抓信贷为主,通过宽信贷来提升流动性,那么效果也从M2增速扩大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社会融资增速整体平淡,虽然统计的规模扩大,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并没有显著加快。

另外,央行政策使得人民币弱势会延续,在保汇率还是降利率方面,央行选择降利率来控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的持续弱势是否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对外投资、吸引投资造成影响,这个值得高度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王洋:

从央行现在的基调来看,货币政策还是继续放松,从而达到向宽信用传导的目的。具体来说,重点靠信贷扩张对冲非标收缩,信贷主要靠基建、大项目,导致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多。向宽信用传导的途径主要通过项目拉动,窗口指导,结构性政策,比如放贷多给予流动性等支持。

另外,去杠杆的政策已经微调,比之前监管力度已有所放松。去杠杆最终是要看效率而不是数量,即是否高效率的部门得到发展,低效率有风险的部门被抑制。在去杠杆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稳增长目标,可能影响实际效果,甚至一些效率低的部门又加杠杆了,这一点需要更多关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 鄂永健:

新增贷款超预期,主因是政策推动,央行加大资金投放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支持银行加大对小微、基建等特定领域投放。受新增贷款上升的带动,货币供应增速也有所回升。总体看,在政策推动下,融资增速有所回升,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兴业研究公司宏观分析师 李苗献:

非标融资继续萎缩,紧信用状况未明显改观,在没有取得理想成效前,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以达到宽信用的政策方向一时不会改变,措施上会继续发力,包括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

--弘则研究FICC团队:

好的迹象是,政策的确在边际对冲。体现在7月社融增量好于历史季节性同期变化,非标融资下降的幅度有所减少。差的是,非标仍然单月明显负增长。说明去杠杆对融资渠道的限制还是比较显著。单靠信贷增量去弥补,还是有困难。想看到政策稳住融资,再通过融资扩张需求,尚需时间和政策的进一步配合。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周浩:

感觉就是银行的表内业务似乎这个月发展的比较快一点。表外明显还是一个压缩的状况。我觉得现在就是政策驱动,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觉得也不容易,因为一边货币政策宽松,一边要去杠杆,房地产还要打压,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个政策有点困难,有点陷入这个僵局的一个状况。

--联讯证券分析师 李奇霖 钟林楠:

社融靠贷款与债券融资两条腿走路,表外非标大幅收缩的局面未见显著好转,原因在于:资管新规细则放松幅度有限,委贷新规、非标禁止期限错配等其他监管条例依然制约机构开展非标融资,资金募集难让宽信用举措难以成行;媒体所报导的信托通道业务放松时间偏晚;城投、地产等融资主体一端的监管没有显著放松,金融机构有意难改融资主体的桎梏。

表内贷款在政策刺激下有超季节性的增长,观其结构,居民端占比接近50%,仍是其中主力,企业端票据融资与中长期贷款双高,是政策刺激偏晚的结果。M2增速高于预期,主要是因为宽货币下市场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带动货基等资管产品收益走低, 部分利率敏感型的投资者转向表内的大额存单、定期存款所致,同时也是财政支出节奏加快,财政存款较去年同期少增的结果。

随着宽信用与政策刺激的进一步释放,未来社融与信贷有望进一步回升,宽信用下,信用的机会要好于利率,在资金面尚未见显著收紧前,套息策略仍有空间。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 刘东亮:

7月社融主要仍靠表内贷款支撑,尽管资管新规尺度有所放宽,但是表外融资依然收缩,宽货币与紧信用的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考虑到很多鼓励银行信贷投放的政策是7月后逐步落地的,8月后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期待,但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流动性堆积于货币市场的局面料持续,稳增长未来更多还是要看财政政策的边际变化。

**相关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7月通胀数据略超预期,在暑期季节性因素影响下,7月CPI同比涨幅超预期上涨至四个月高位;PPI则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同比涨幅超预期小幅回落。总体来看,通胀水平仍属温和,物价不会持续大幅走高,但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国内下半年促进基建投资等因素,仍需关注通胀压力。

--中美7月开始互加关税在当月中国外贸数据中几无体现,进出口同比增速均大幅超预期。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贬值、出口商继续在加征关税前抢单、以及欧美经济持续向好,均支撑出口增速,而进口更多得益于国内扩大进口的政策支持,预计后期顺差趋于收窄仍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称,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并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央行最新表示,下半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增多;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强化政策统筹协调、避免“几碰头”问题上,防止不同部门在出台政策时互不通气,导致共振。(完)

发稿 路透中文新闻部;撰写 许菁;审校 林高丽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