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怀念李克强是在纪念什么?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1-03 07:20

中国原总理李克强的遗体星期四(11月2日)在北京火化了。天安门广场当天下半旗志哀,中国官方伉俪、政治局全体常委,以及国家副主席韩正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前总书记胡锦涛没有前往,而是送了花圈表示哀悼,可能是身体不佳。在央视新闻画面中,李克强夫人程虹神情哀伤憔悴,让人看了尤其不忍。

李克强是上星期四在上海休息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隔天凌晨溘然长辞。他才68岁,享受着卸任领导人的医疗保障,今年3月正式退休后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就辞世,叫中国民众深感震惊、难以置信,又充满惋惜之情。

官方是比照2019年前总理李鹏逝世时的规格为李克强治丧,双李讣告中的评价一字不差,在遗体送别当天新华社也照例发文回顾李克强生平与照片。这恰如有港媒所形容,都是行礼如仪,谈不上矮化处理。但许多人也注意到,中国国内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很少,话题热度在最初爆发后就迅速冷却下来。社媒评论区的跟帖内容高度重复,这都显示官方采取了管控措施,不希望引起舆论聚焦,据说也叫停了一些机构与学校的集体追悼活动。

但李克强毕竟卸任不久,大众对他的记忆犹新、犹深;他又不像李鹏般背负巨大历史争议,中国民众对他猝逝有许多震惊与不舍需表达,有许多今夕之比的感想需要思考与抒发,需要一些出口。

昨天上午,一则题为“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到底在纪念什么?”的微信文章,就一度在网上热传。

这则文章图文并茂,文不长却列举了人们怀念李克强的七个方面。首先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比如李克强曾直言中国还有6亿人月入不足千元(人民币,187新元);他在判断经济发展时避开务虚又可能造假的统计数据,而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贷款发放量,曾被国际机构认可为“克强指数”。

其次是尊重市场、法律和常识的态度,包括坚持“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坚信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也不能关上。其余五点是清廉为官与心系苍生的士大夫传统、保护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平等待人的理念、个体奋斗的故事,以及理想主义。

这些概述是否完整准确地归纳了李克强的特质?细节还可以讨论。但务实、重市场与法治、心系苍生等,已很好描绘了李克强的形象。第一点务实,核心就是不夸大国家实力,这与心系苍生一脉相承,也包含了质朴的读书人情怀。

中国主流媒体上有一则流传不广的报道说,2014年,已任总理的李克强在全国两会的政协界别联组会上,回忆文革时自己在安徽凤阳插队,他当大队支部书记每天起早贪黑安排生产,粮食还是不够吃,缺粮严重时甚至需要拿大队的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逃春荒”证明。简单说,当年的农民连逃荒讨饭都要文件证明,否则可能被抓起来。

李克强身处庙堂仍不忘黎民之苦。他在会议上把这个故事往下说,后续情节就是承包制一推开,生产队基本不管了,温饱问题几年内就解决。李克强以此强调,改革确实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因此要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政府网也曾发文介绍,李克强在2013年接掌国务院后,连续五年国务院常务会开年第一议题都是简政放权,具体涉及规范和改进政府行政审批。

他的执政理念就是淡化意识形态、转变政府职能、放权市场,鼓励网络商业模式创新。这与中国最高领导中央最终采取的发展道路不同,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格格不入。这加剧了职能的弱势与边缘化,而他也无力改变这个结果。

客观地说,在政策上,李克强在任时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很好的设计,造成后遗症不少,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时也缺少必要监督。至于简政放权虽持续了五年,也没放下多少权,这都反映出他力有不逮之处。因此,对李克强的纪念不在于多少具体政策,更多是他在困难的处境中仍保留的一些精神理念。

此外,李克强清廉为官、两袖清风的形象,也让人动容。

中国人纪念故人,往往会同时寄托今不如昔的失落感。在知识分子远离中国舆论场的今天,人们怀念社会氛围较宽松、政府给市场更多空间与开放的时期。但所谓的李克强时代其实从不曾存在,那只是一种想象。李克强只是自己所属时代的其中一个参与者,最终也被历史的洪流洗去。

但这并无碍人们纪念一种务实求真、尊重市场与法治、心系苍生的精神遗产,在他溘然辞世时感念他的不易与坚持,他的付出与忍耐。这些价值即使不被突出、不占据主流,也会在社会上留下来,默默发挥作用,不会被泯灭。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