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相蓝欣:欧美“去风险策略”难以为继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5-02 07:55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前,提出欧盟—中国关系太重要,不能脱钩,而要“去风险”(de-risk),意思是说在有选择的某些领域,比如高科技和金融领域对华加以限制,而不盲目跟随美国全方位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概念本来是金融术语,指投资项目启动前,除去风险因素方可实行。冯德莱恩试图将概念运用于外交层面,目的很明确,为了提升欧盟委员会主导外交的地位。

欧盟委员会对华外交政策缺乏经济政策的支撑。到目前为止,欧盟委员会手里只有两个项目,即“全球门户”项目,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与中国的一带一路竞争,和“绿色新政”环保计划。冯德莱恩上台伊始,就雄心勃勃地打造“推进战略自主的地缘政治欧盟委员会”,但雷声大,雨点小,很快被2019年欧盟官僚提出的对华“体制性竞争”概念所绑架。接着又有俄乌战争的发生,欧盟委员会的地缘政治构建并无进展,对华关系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跨大西洋反俄同盟全靠欧盟成员国支撑,欧盟委员会作用平平。因此冯德莱恩不得不提出新招。

但是冯德莱恩的提法有难以克服的短板。

首先,欧盟外交政策必须要有成员国全票通过。各成员国对华利益迥异,很难对什么项目须要去风险达成一致。其次,欧盟对华关系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战略对手”三个层面并行,对于中国来讲,在战略对手的框架下谈论“去风险”,与美国的脱钩论大同小异,都是把国际安全泛政治化、泛经济化的遏制手段。

况且,欧盟的提法仍然基于七国集团(G7)主导世界事务的过时理念,将西方世界视为道德制高点和全球经济中心。把占世界人口和经济总量大多数的中国和非西方世界视为“风险”源头,恰恰是传统的白人至上论和殖民主义心态的延续。欧盟真正需要的是内审风险,“去殖民主义”心态,才能改善对华关系。

有趣的是,美国一开始对“去风险”概念高度警惕,以为又是“战略自主”的新翻版。近日一反常态,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公开提出,美国对华也是遵循“去风险”而不是脱钩的原则。

此举一箭双雕。首先,马克龙访华提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尖锐批评,给拜登政府整合“民主同盟”的战略带来很大冲击。沙利文显然是为了迅速弥合美欧关系出现的裂痕。此外,借用冯德莱恩的概念,对美国整合西方在高科技和金融领域全面针对中国,极为有利。

但是,美国这一提法的受众对象不仅是欧盟,更重要的是中国。

首先,中国领导人已经做好脱钩的心理准备,并开始在各方面构筑防御体系,包括去美元化国际贸易市场的推进,和自主高科技发展计划。目前中方已经看透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总体战略,对高层沟通不感兴趣,两军交流几乎不存在。沙利文这个旨在降低对华经济针对调门的演讲,难以产生实质效果。

其二,沙利文采用欧盟的概念掩饰“脱钩”的实质,亦无说服力。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去风险”当是台湾问题。美国的一中政策已经渐变为公开的“一中一台”政策,战略模糊已经为战略清晰取代。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愿与中国一道“去风险”,却不断加码风险因素。

总之,看似趋同的跨大西洋对华“去风险”策略难以为继,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美国完全进入零和博弈心态,欧盟对双赢仍抱有希望。况且,这只是美欧的单边行动,中方完全可以用同样逻辑加以反制。中方可以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美欧投资进行有选择的限制,最终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作者是美国史汀生中心特聘研究员

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