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王舒杨:当全世界都在谈团结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4-23 07:55
王舒杨:当全世界都在谈团结

过去一周的国会辩论中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团结。

李显龙总理在政府施政方针辩论中,呼吁新加坡人保持团结,因为新加坡面对的外部环境挑战有“不只一个,而是数个”风暴。副总理黄循财也在回应反对党领袖毕丹星时,强调社会分裂和两极化的危险性。

早在两周前,哈莉玛总统为本届国会第二会期主持开幕时也说,新加坡人必须保持团结,才能抵御大国博弈之下的外来干预

世界看来真的不太平。不只是国会,近期的国际新闻报道中,“团结”一词也越发频繁地出现。

七国集团(G7)外长星期二在日本轻井泽结束三天会议,会后发表公报的第一句话就点出“我们强烈的团结意识”。《纽约时报》解读说,去年发表的公报中并没有一上来就强调“团结”,此刻做此强调,值得注意。

七国集团成立近半个世纪,美加英日法德意抱团渡过多次经济危机。可如今,尽管整体基本步调一致,但在一些具体表现则并非铁板一块,尤其在对华战略方面。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会后强调,盟国“下定决心团结一致”,可这句话的背后是近期与美国在对华外交方面似乎渐行渐远、与中国互动频密的法国和德国。

“团结”是一个集体的喊话,既是对外,也是对内。呼吁“团结”,说明不团结的迹象已经显露。当全世界都在大呼“团结”,可见在社会层面、国家层面、联盟层面,都是暗流涌动。

团结的最大助力是共同的敌人,最大阻力是各有各的朋友或利益。当我们说团结,是在说谁和谁的团结?当我们说只有团结才能确保共同的利益,是在说谁的利益、什么利益?

外部纷乱的格局导致内部出现新的压力和紧张。正如李总理所说,俄乌战事引发的高通货膨胀加剧国内中低收入家庭的困境;中美关系紧张导致民众情感受到拉扯和牵绊;全球贸易体系分裂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对企业和员工都带来影响。

当内部出现新的压力,平衡遭到破坏,要保持团结实属不易,不和谐与不信任就如破壳之蛋里的细菌滋生。当个体的切实利益受到威胁,要求他为大局着想未必实际。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变革面前,并非所有人都能为大局而舍小我。站在高处、具有优势的一方在呼唤团结的同时,得避免让“团结”成为压制反对声音的理由。

国与国为共同利益而结盟,但随着大环境变化,各国对现实中利害关系的解读不同,大难临头各自飞,趋利避害是本能。意识形态和经济大饼,这当中的取舍,考验各个政府的智慧。

政党与政党先天存在政见不合,即便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威胁国家利益的重大危机真的到来前,党领袖要怎么置自家政党利益而不顾,这是政治现实的考验。

在社会及个人层面,团结又意味着什么?对比国家或政党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层面保持团结,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集体意识缺失、彰显个性的年代,或许“团结”并不是个时髦的事。往往越需要团结的时候,就越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在更大的集体之下,是一个个以不同标签划分的小集体。人们不是不懂得团结的重要,只是找到了不同的团结对象。

要在更大层面上实现团结,享有更多资源的群体需要展现更多的包容,不是一味要求不和谐消声,而是更多倾听。团结不能只是口号,如何凝聚彼此才是更重要的功课。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内容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