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德国退核、芬兰启核:欧洲核能使用为何南辕北辙?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4-22 13:15

来源:香港01

作者:蔺思含

德国仅剩的三个核电站本月16日停止运行,这个与核能斗争了数十年的国家正式与核能告别,进入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双足鼎立的时代。不足数小时后,芬兰的奥尔基洛托岛核电站3号机组(Olkiluoto-3)开始正常发电,该机组为目前欧洲最大的核反应堆,加上其余4个反应堆,预计该国未来将有超过40%的电由核能产生。

同样身处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中心、并致力于实现碳中和、向绿色能源转型,为何这两个欧洲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整个欧洲地区在过去数十年间都在核能使用与否的问题上争论不休,70年代美国三里岛的核泄漏事故、80年代的切尔诺贝尔核电厂(Chernobyl)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都成了反核运动的推手,并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和平及生态主义政党——绿党的催化剂之一,该政党又随之成为欧洲反核运动的政治大本营。

然而,在近年减碳的呼声下核能再次受到关注,俄乌战争的爆发成为了各国核能政策的转折点:本已决定退核的比利时宣佈为其核能产业再续命十年,以确保能源安全;英国与法国就共同发展核能签署合作协议;瑞典则预计在明年3月实施新法案、允许建设新核电厂,扭转核电在该国渐微的趋势。

芬兰:本国核电安全性毋庸置疑?

早于2002年,芬兰经已拍板“拥抱核能”的决定,使其成为切尔诺贝尔事故后,最早向核能转向的欧洲国家。

当时芬兰一共有两个核电站、四个反应堆,均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建成。但切尔诺贝尔核电厂事故后,核能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成为禁忌,以反对核能为基础、高举生态主义旗帜的绿党已经从德国蔓延至欧洲各个国家的主流政坛,包括在芬兰。每当邻国传出疑似核事故的消息,芬兰人同样会涌向药店、囤积碘类药物。

但对于本国核电站的安全性,芬兰人却鲜有质疑。即便在核电厂所处地方居民也支持建厂、相信其安全性。芬兰Eurajoki市(Olkiluoto-3周边城市)Harri Hiiti?官员曾对媒体表示:“在核电站运行的超过40年时间里,当地约75%的民众都始终支持核能产业。”

据独立能源智库Ember去年的数据,芬兰有76.1%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主要是核能发电,占29%,其次是水力和生质燃料,各占16%,之后是占14%的风力。芬兰新政府早已明确表态,要让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主要考虑是满足长远的碳中和目标和能源安全,未来核能将供应全国所需的40%能源。

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历史上芬兰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一度达到七成,太阳能、风能这两种可再生能源也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在大多数芬兰人眼中,该国两个核电站不仅长期供应着四分之一的电能、对该国重工业核实现能源独立有着重要作用。事实上两个核电站在安全问题上也无懈可击。

从民调上看,尽管芬兰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民众支持对核能受到切尔诺贝尔、福岛核灾影响,但其程度要比德国等国家小的多。由于这些原因,2002年芬兰议会投票通过新核反应堆的建设,与欧洲反核大势背道而驰。

德国反核运动:从民间到政府

但在绿党和反核政治运动的诞生地——德国,民众的看法几乎天差地别。早在三里岛核事故之前,当政府试图推进一个新核电站的建设,近3万名示威者到现场抗议,据德国联邦议会,1976年时已经有47%的西德人反对核能。民间的反核运动推动了绿党在1980年的成立,又在3年内把这个新生的党派送入德国议会,第一年便获得27个席位。随着切尔诺贝尔事故进一步推动反核运动的声势,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指,在该报1989年委托民调机构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只有3%的受访者认为德国应该建造新的核电站。

到了福岛核灾以后,德国的政治光谱中已经只剩下极右翼的另类选择党(AfD)支持核能。无论是德国政府在70年代能源危机下与反核派的频繁冲突,还是默克尔政府复兴核能计划因的民意而胎死腹中,德国政府始终受民间反核力量的制约。

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Stephen Gross对《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表示,德国左派对核电那种不透明、由国家权力和技术官僚主导的特性感到警惕,这种不信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反核运动。

在这点上芬兰人与德国人大不相同。来自芬兰一家非盈利研究机构(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的核科学家Ville Tulkki表示:“芬兰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信任官方和专家的文化”,公众相信核电站的废料能够得到安全处理,这使得民众对核能的接受度更高。

去年发生的俄乌战争终于动摇了德国人的反核立场,原计划于去年底关闭的最后三个核电站,最终延续使用至今年4月。超过一半的德国人现在支持核能,但对于政府而言,退核已经是一条不归路。

12%仍来自核能 退核谈何容易?

今天,德国为自己的能源转型或能源转型设定了双重目标,该国一方面希望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生产,转向基本无碳的能源部门,另一方面则同时到 2023年逐步淘汰核能,往后专注以可再生能源填补空白的目标。

德国目前虽有40%能源产自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燃料等,核能占比也越来越低;官方更预计到2030年甚至更早,有80%德国能源可来自再生能源。然而,该国于2021年仍有12%的电力来自核能、28%来自燃煤,还有15%是天然气,长远要完全转变能源结构、走向无碳能源丝毫也不容易。

德国最新的民调亦显示,59%的受访者不同意彻底关闭国内的核电厂,另一项民调也显示逾六成受访者赞成暂时保留三座核电厂作为备用,包括一些原本反核的人士,主要原因是担心在俄乌冲突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

诚然,在全球环保减排的大趋势下,核电的重要性与如何安全使用,或许是许多国家不能逃避的议题。有意见认为,在真正让全德国进入无核家园的时刻,要求认真看待核技术、相关的财务及法律等的声音反而更见突出,绿党等长期反核的势力在庆祝之馀,免不了在今后电力短缺时面对更多的责难。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