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黄嘉均:新加坡人要更积极“走出去”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4-15 07:55

在3月30日的亚洲博鳌论坛上,李显龙总理为一个继续增长和安全的亚洲,提出了三个建议,包括亚洲国家应该促进与中国的关系与合作、国家间应该建立密集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网络,来取代枢纽和辐条的模式、亚洲应该保持开放并与美欧和世界其他地区继续建立关系。

纵观现今地缘政治格局的动态,这些建议对新加坡的持续生存和繁荣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与主权腹地的国家经济体,若要继续让社会保持凝聚与稳定,让经济繁荣昌盛,政府就必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事态中,识别并把握机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横跨中西的政治与市场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我们的所长。

与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为新加坡努力打拼并重的是,作为新加坡公民,我们也应当积极思考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如何冲击个人的专业领域,从中找寻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从微观个体的角度,为新加坡适应新的世界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个月美国众议院的TikTok听证会,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司总裁周受资在听证会上,充分展示了新加坡人应对复杂国际政治环境的能力,扛住了压力,不卑不亢又不失专业,让国人倍感自豪。

如今的新加坡拥有世界一流的高质量人才库,这无疑要归功于政府过往在教育方面的用心规划,和对本地劳动队伍的大力培养。这也是新加坡在半个世纪内,从第三世界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想要跨步到下一个在动荡的国际事态环境中的增长模式,除了依靠本地的正式教育与培训之外,国人还须要更积极尝试与外界连接,才能让自己为新的世界秩序做好准备。

作为国际化的都市和众多行业的国际枢纽,新加坡为强大的本地人才库辅以多元化的世界精英,这让我们有许多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互动。当你的工作场所或社区中有来自海外的同事和朋友时,请伸出友谊之手,了解他们的观点、文化和心态,观察他们工作处事的方式,同时也请帮助他们认识和学习新加坡的社会规范和思维方式。毕竟在实践中,沟通才是那把打破障碍、培养长期伙伴关系的钥匙。

如果有机会派驻到海外工作,我希望作为新加坡人,能够抱着开明和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这样的机会。我曾经有幸被派驻到海外工作三年,在陌生的环境里摸索、尝试、成长。派驻国外可以获得海外市场宝贵的第一手经验,让个人有机会接触不同社会的政治和商业文化,学会如何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掌握新的语言。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在新领域中给予自己的挑战,而挑战的过程也让个人能力获得成长,培养韧性和适应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

企业应主动培养人才国际经验

然而,许多新加坡人对于被派驻到国外工作有所迟疑,其中原因包括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健康和配偶的职业生涯等等。这完全可以理解,甚至也令人欣慰,因为它反映了国人重视家庭价值观,是本地亲情文化的证明。话虽如此,即便有许多过渡事项和不确定的因素须要克服,我还是强烈鼓励人们不要轻易忽视海外工作的机会,而是要将它视作家庭成员丰富世界观的选项。例如,出国工作带上孩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他们从小体验到多元的文化,为今后成为国际化人才打好基础。

在组织层面,拥有区域和全球网络的公司,应该主动培养新加坡人才库的国际经验,鼓励员工参与跨国项目,甚至派驻国外,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这与李总理博鳌论坛发言的精神是一致的。要做到这一点,公司必须制定积极的人才战略,和为优秀员工量身定制发展与培训路线图。

与此同时,公司也应该考虑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支持,解决员工安顿家庭的担忧,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承担国际事务的角色。这些对人才的投资有获得高回报的潜能:在一个国际或区域实现紧密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大环境下,拥有一支可以在跨文化市场运营的人才队伍,必定是巨大的竞争优势。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无疑是个奇迹,但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进步能轻易地延续下去。作为一个小国,我们须要在政府、企业、人民的不同层面上,适应全球秩序的新现实。我们须要敏锐地把握不断变化的世界脉搏,以及这些变化会为我们带来哪些危险和机遇。假使每一个国人都如同周受资一样,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努力,创造和把握国际项目与职位的机会,新加坡就更有希望在矛盾加剧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所长。

作者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硕士项目学生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