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中国央行放大招能否力挽狂澜?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9-25 07:21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官方终于放大招了救市了。

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星期二(9月24日)召开联合发布会,宣布一揽子支持国内经济和刺激楼市股市的措施。发布会后,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厅的讲台上被媒体团团围住,这样的场景也是好久未见,可见救市这事儿关注度有多高。

官方这一轮刺激措施主要有三大招。首先是降准、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约1亿元(人民币,下同,1830万新元)长期流动性;降低政策利率,即下调七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2个百分点,从1.7%调低至1.5%。

第二招是支持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包括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率。

根据中国央行估计,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将减轻5000万户家庭的房贷利息支出,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开销1500亿元。这笔钱如果能从房贷开销中释放出来,将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会缓解目前的还贷潮。

此外,房贷最低首付比率统一调整至15%,也等于降低改善性需求的购房门槛,刺激楼市买气。官方还决定延长“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期限等,缓解房企债务压力。

第三招则是稳定表现糟糕的股市,措施包括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规模5000亿元,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但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市;创设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贷款,支持回购、增持股票,央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期3000亿元。

这一揽子刺激措施力度大、涉及范围广,可以说是过去一年来官方在重振经济、挽救楼市颓势和阻止物价广泛下探采取的最积极措施。

利好消息出炉后,萎靡不振好一阵子的中国股市犹如久旱逢甘霖,涨得酣畅淋漓。沪深两市和北交所5165只股票上涨,只有160只下跌、23只平盘;上证指数收盘涨4.15%,创下四年多来最大单日涨幅。

去年中以来,中国经济陷入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低迷期,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学者、业界分析师都很着急,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官方积极介入,出台规模足够大的刺激措施,赶紧把中国经济从恶性循环中拉出来。

不过,或许是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水漫灌式的4万亿元救市方案带来的负面阴影过大,官方对于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始终非常审慎。

有业内人士私下吐槽官方此前救经济的举措是在“挤牙膏”。同行之间聊到中国经济,也一直在纳闷一个问题,高层对中国经济到底急不急,是不是对经济问题的紧迫性太不敏感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普拉萨德(Eswar Prasad)星期二解读:“中国央行的行动表明,政府终于开始正视经济的严峻形势。”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一轮的刺激措施还来得及力挽狂澜吗?

中国经济近期的宏观指标都不容乐观,工业消费、投资、核心通胀等数据都在继续下探,金融机构的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幅也处于低位,房地产市场更是一蹶不振,官方之前出台的提振措施好似都是打了水漂。

仔细看这轮措施,其实是有针对性的,除了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重点要对房地产和股市对症下药。

这两个领域的表现好坏,是绝大多数人能直观感受到的,股票在赔钱、房子得“割肉”卖,预期肯定是稳定不了。今年初到本周一,上证指数下跌7.6%,沪深300下跌6.4%,悲观预期不断发酵、自我强化,股市疲弱的表现通过财富效应,掣肘居民消费、企业投资。中国民众70%以上的财富与房地产挂钩,当房地产市场走下坡,财富必然也是缩水的。如果在这一轮的刺激措施下,股市能止跌回升,楼市能企稳,甚至在“金九银十”出现一些起色,即便不能马上制造出财富效应,至少能稳定预期。

不过,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复杂的,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民营经济气势低,就业市场不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社会预期低导致人们宁可存钱不愿花钱,中国楼市面对供大于求等结构性问题,加上中国出口也在海外面对贸易紧张局势升温……这些要通过一次两次的刺激措施解决是不现实的。眼下,官方能更敏感地去感知市场,出手制止信心螺旋式下滑是积极的一步,但很多更深层次的硬骨头,还得想方设法一个个啃。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