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特稿:中国动力电池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2-21 07:20
特稿:中国动力电池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今年初,德国大众汽车派了近300名员工到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从基本的电池化学分子式,到如何组装电池包,一步步学习电池制造。

自大众在2021年投资国轩高科,并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以来,大众已多次派人到国轩高科取经。

一名在国轩高科工作近10年的工程师对《联合早报》感慨,有着百年汽车制造经验的大众,也要向中国的电池厂学习,足见中国新能源行业在世界的领先。

据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在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SK On、中创新航、三星SDI、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

除了LG新能源、松下、SK On和三星SDI,其他六家均为中国企业,它们占全球锂电市场份额达62.9%;仅是排名前二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市场占有率之和已经达52.6%。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国的动力电池具有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链的累积优势,其他国家难以在短时内实现追赶。

政策推力下的起飞

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的40%,中国在动力电池行业形成的主导优势,和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推动直接相关。

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车,不仅直接补贴新能源车生产商、减免购置税,而且在限购、限行的一线和省会城市,新能源车都是例外。

中国新能源车增长迅速,2015年销量达到33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这直接带动了电池的需求。

中国政府再次发挥政策优势,对动力电池实施“白名单”制度,新能源车只有使用上了政府“白名单”的电池,才能获得补贴。这项实施四年之久的政策,相当于避免了中国电池企业与日韩巨头的直接竞争,让中国的电车和电池一同坐上增长的快车。

余虹指出,中国政府的支持不仅表现在政策和补贴上。

他说,电池行业污染较大,只有在中国,有政府容忍和支持的条件下,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欧洲,就会碰到环保团体、严格环评流程的阻挠。

供应链和成本优势

余虹也强调,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的供应链,对补贴退场后的新能源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中,新能源产品完成了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

国轩高科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徐国宏受访时也说:“在长三角,开车半小时,就能找到电池需要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封装等各个环节的供应商。每个细分领域不是一两家,是很多家。”

供应链集中带来了成本优势。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生产的电池价格为127美元(170.27亿新元)每千瓦时,而美国和欧洲电池的平均价格分别高出24%和33%。这意味着使用中国制造的电池,能极大降低整车的成本。

市场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统计显示,中国一辆电动车的均价在3万2000欧元(4万7363新元)左右,欧洲均价为5万6000欧元(8万2885新元)。

克莱斯勒中国区前总裁罗威(Bill Russo)对《金融时报》说,其他国家在电池方面的“失误”在于优先考虑性能,而非价格,但中国电池商优先考虑消费者的负担能力。“通过降低成本,中国赢了。”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未定

不过,面对中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海外厂商并没有停下追赶脚步。

余虹说,当前其他国家从供应链、成本和市场规模上,难以赶超中国,但可以通过发展不同技术路线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动力电池可分为高能量和性价比两条技术路线。中国主流的是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但续航最多500公里。欧洲电动车行业倾向使用成本更高的镍钴锰酸锂电池,续航能达到700公里。不过,这种电池需要镍和钴,中国在这两种金属上的对外依赖度都在八成以上。

一家动力电池创业公司的研发总监对《联合早报》说,除了材料稀缺,中国电池商对开发高端电池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车厂不愿放弃价格优势,而且随处可见的充电桩,让中国消费者对续航要求降低。

他指出,在充电基础设施还不成熟的欧美,消费者偏好长续航电池,而日韩厂商正在研发的高端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代电池的方向。“等到他们的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后,中国的产品会容易失去优势。”

上述研发总监认为,中国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精力被价格战牵制,无法静下来做技术研发,很容易错过技术路线的调整窗口。他也说,在性价比路线上,中国目前并没有别国企业不能突破的高技术壁垒。

学者:欧美抑制动力电池扩张

在学者看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上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消费者下一个换车周期还没到来,中国的电池和电车将更需要国际市场。

但在地缘政治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电池的出口压力会越来越大。长期来看,中国在动力电池上,也难以形成无法替代的战略优势。

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执行主任苏博德(Subodh Mhaisalkar)受访时说,各国正在抑制中国动力电池向外扩张的势头。“它们以贸易限制、关税、选择性的补贴政策,扶持本土企业,让中国电池商失去价格优势。”

他说,中国的电池领先五到10年,但国际制造商经验丰富,加上各国政府插手为本土企业争取更多时间,至少在本国市场,摆脱中国供应商并不难。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