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北大“跨栏”教授的拆墙行动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2-21 00:55
下午察:北大“跨栏”教授的拆墙行动

中国北京大学一名副教授拒绝进入大学前刷卡又刷脸,绕过安检直接“跨栏”进入校园,结果与保安上演了一场“猫抓老鼠”的追逐戏码。

这位北大工学院副教授名为李植,主讲流体力学。他12月2日在中国问答网站“知乎”发表一篇题为《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的文章,以滑稽风趣的文笔讲述这出“跨栏喜剧”。

跨栏喜剧

李植在文章内首先自称是“从2008年起从来不遵守这个门卫制度的教师”。他写道,从2008年起,北京大学要求进入校门前必须查验证件,但他认为“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一直以来都拒绝接受查证。

李植是北大工学院副教授,主讲流体力学,自称是“从2008年起从来不遵守(北大)门卫制度的教师”。(北京大学官网截图)

起初,李植曾和保安人员多次产生摩擦,但长期下来,保安都认识了他,后来也都不查证直接放行。

北大2019年在大门口装上闸机,要求入校人员刷脸才可通过,但李植拒绝授权校方使用其个人信息(即人脸信息),拒绝接受人脸识别技术查验。

于是,李植平日在亮出工作证后,直接用书包挡着刷脸屏幕并利用自己瘦高的身材优势挤过闸机,或直接抬腿“跨栏”入校。由于一般门卫大都认识他,通常不会拦截。

但12月2日当天,李植再次“跨栏”入校时,保安没有放过他迅速追来,李植于是“决定来一次短跑训练”。保安在校园里追他追了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自行车来追,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后,这场追逐戏码才结束。

出校时,李植再被门卫拽着背包要求刷脸,但他仍坚持“跨栏”出校,两人又再上演一出拔河比赛。比赛不分胜负,李植最终到保卫部投诉管理制度。

这篇文章一发出就引起关注,发表头一天的浏览量就超过5万次。两天后,李植12月4日再写了《再说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为什么必须改》一文,讲述学校门禁制度的不便。

李植写道,虽然闸机和人脸识别的技术强大,但机体之间难免有差异,经常会刷了很久都刷不出来,尤其是天黑时。上下学和上下班的高峰期,闸机前排起长龙更是家常便饭。师生感觉很不好,门口执勤的保安也很辛苦。

他说:“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他还呼吁北大师生不同意授权校方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出入校门,“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文章最后还写了一首诗总结:“植也爱燕园,闸机岂可拦……植也入燕园,何须脸授权?”

这两篇文章充满喜感,读者阅后不禁会脑补他与保安“斗智斗勇”的场景。李植12月5日已将两文打印递交给学校保卫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闸机、自由出校,要求推翻北大校园门口筑起的围墙。

李植12月2日在知乎发表一篇题为《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的文章,以幽默风趣的文笔讲述自己与保安追逐的经历。(知乎网站截图)

大学开放与否之争

不少网民认为,大学本来就属于公共资产,开放给大众入内参观本就该是常态,而非关起大门自我封闭。

还有网民主张大学的开放不只是物理形式的开放,更是大学对不同思想、群体抱持开放包容态度的象征。“高校该打开的不仅是校园的门,更是思想的门。”

也有网民批评中国高校经历冠病疫情后,养成了“一刀切”封锁的惰性。有网民写道,封闭式管理与大学开放的本质相背离,疫情间采取的封闭措施只能是暂时的。

但也有舆论担忧校园一旦完全开放后,安全问题会随之而来。有网民写道,如果大家素质普遍够高还行,但是如果素质不高呢?“经常在小墙上看见外面的变态混进学校,大学校园不应该是什么牛鬼蛇神都可以进的……”

不过,有网民提到,校园的安全问题是否只能通过紧闭大门来实现,也值得打问号。社会上随意进出的公共区域很多,商场、小区、公园等,难道这些地方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吗?

有网民因此主张门禁应该移到教学楼和重要场所,做精细化管控,而不是一刀切地关上大门。

大学筑起的有形与无形之墙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校并没有限制外部人员进入校园参观,民众甚至还能在课堂上旁听。

《新民周刊》2007年曾记录当年北大旁听的盛况,有人在北大的课堂旁听了11年、收费动辄数十万元(人民币,下同,10万元人民币约合1万9000新元)的MBA班上还有开着奥迪来听课的老板级旁听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只要走入校门,坐进课堂,即九九归一,皆为学子。”

一名旁听生受访时说:“北大几乎任何一间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都可以查询到,而讲台上的老师看见陌生面孔,也决不会追问你的身份。”

随着北大、清华等头部高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涌入这些学术圣地巡礼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后来甚至成为旅行团打卡景点之一。但大批游客涌入后,校园资源被挤占、环境被破坏、学习环境被打扰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清华大学是中国知名大学,校内的清华园也是众多民众会前去打卡的景点之一。(互联网)

2006年起,北大等高校开始实行预约制,限制外部人员入校。2019年冠病疫情暴发,更是让所有高校将外部人员拒之门外。不仅旁听生几乎销声匿迹,非本校学生、非校友群体进入高校都成了难题。

自今年7月以来,北大、清华、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陆续打开大门,重启停摆近四年的参观预约通道。但高校大门依然维持严格的安检措施,即便是本校学生,进出校门都需要刷脸刷卡。

此外,大学开放的参观预约名额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结果就是清华、北大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原本应该免费的参观票被“黄牛”兜售,旺盛的需求催生了付费入校的“生意”。

北大校方今年7月24日通报,部分北大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以“研学游”名义为139名民众预约入校,还向这139人收取1万零800元的费用,从中牟利150万元。

所以说,北大校门口闸机、门卫把守的围墙,对校外民众来说,如果有钱有门路,还是有办法打通的。但作为北大的一分子,李植要拆掉这堵墙,更在意的恐怕还是因为这堵墙所象征的“一刀切”封锁、严防死守……

在被网民批评不去怼主任院长、只敢欺负最底层的保安时,李植12月5日曾发文细数得罪过多少位北大校长、部长、院长,强调自己并不怕得罪北大领导, “在北京大学,得罪领导根本就不是事儿!并非我多么天不怕地不怕,而是北大传统使然,早些年,谁还害怕蔡元培和胡适之呢?这才有兼容并包的北大传统。那些认为我只敢欺软怕硬的主儿,应该深刻感悟这里的道理,争取人人都不怕得罪领导,这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梦!”

那些主张中国高校应该不仅打开校门这道有形的门,还应打开思想之门的网民,看到的则大概是北大2011年宣布要对思想偏激的“重点学生”进行排查,中国多名大学教师前些年更因为被学生举报在课堂发表不当言论,而被停职、调岗甚至开除的现象。说到底,局限思想、学术环境、创新的无形之墙,才是所有高校要应对的挑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