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碧桂园若倒下,会有哪些连锁反应?
中国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在财务危机中越陷越深。星期一(8月14日)在港股市场跌幅超过16%,至0.82港元(约0.14新元),创历史新低。
从8月7日未能支付两笔美元债券票息开始,碧桂园危机迅速浮现。公司坦承,遇到了阶段性流动性困难,并称因为销售下行等原因,上半年预计出现最多55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03亿新元)的亏损。
随后,这家连续六年在中国销售第一的公司在星期五(8月11日)发布道歉函,称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虽已全力自救,但经营压力有增无减。当晚,公司宣布旗下涉超160亿元的11只债券在星期一停牌,寻求重组,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以碧桂园的体量、和今天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现状,若无法解除财务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震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超越此前的恒大。
危机浮现
市场并没有预料到,碧桂园会陷入危机。2021年,中国政府限制房企融资规模,恒大、融创等房企接连陷入债务危机,但碧桂园作为“三好学生”坚持了下来。这家连续六年蝉联销售榜第一的千亿级民营房企一直严格按照要求降低销售资产规模和经营业务杠杆,和龙湖、美的置业被监管列为“示范房企”。
但不能否认的是,尽管做到了政府的要求,碧桂园和其他房企一样,从2021年开始已经承受流动性压力。而今年以来的房屋销量下降,则进一步拖垮了它的现金流。据克而瑞数据,7月份中国百强房地产公司合同销售额同比锐减33%,碧桂园7月合同销售额同比下降了60%。
另一方面,自从中国监管收紧房企融资政策,发行美元债就成为了房企为数不多的融资方式之一。但去年以来,由于美债利率的飙升和中国地产信用风险的爆发,中资房企美元债融资额同比下降九成,加剧了房企流动性困局。
连锁反应
碧桂园的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公司的员工、供应商、购房者、债权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和金融系统,也会带来连锁反应。
首先是离碧桂园最近的员工和合作伙伴。碧桂园有3万3207家合作供应商和七万名员工,如果碧桂园倒下,会有三万多家企业订单受影响,七万多民员工面临失业危机。
其次是普通购房者。据财新网报道,在不考虑债务的情况下,碧桂园若要在今年完成各项目的“保交楼”,月均销售额至少要在220亿元以上。而今年仅有1至4月的销售额满足这个数字。7月,碧桂园销售金额更是仅有121亿元。
据第一财经统计,碧桂园目前的未交付房源大约为90万套。如果碧桂园无法正常运营,意味着会有90多万业主家庭的资产受到影响。同时,因为碧桂园的项目大都在三四线城市,影响的主要是收入更少、房地产看得更重的三四线城市家庭。
债权人也面临巨大风险。据彭博社,碧桂园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债务为1.4万亿元人民币。如此高的债务,一旦违约,将波及一大批基金和银行。碧桂园旗下境内涉及160亿人民币的11只债券从星期一(8月14日)开始停牌,而此举通常是公司寻求延长还款期限的做法。
在公开市场上,碧桂园应该在8月7日支付的2250亿美元利息,如果到9月依然无法支付,才算正式违约。但前景恐怕不甚乐观,路透社报道指出,9月恰逢碧桂园的另一个偿债高峰——该月碧桂园可能需要偿还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香港电台分析,碧桂园出现债务违约的机会高,爆雷只是时间问题。
拖累经济
一个月内两次调降碧桂园的评级的机构穆迪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碧桂园的信贷困境很可能扩散至中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导致房企融资成本更高、甚至出现更多房企现金危机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当前碧桂园的表现已经影响到了市场对中资房企的信心。星期一碧桂园股价暴跌,拖累恒生中国大陆房地产指数下跌4.6%。其余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房产股也出现大幅下跌,其中富力地产、中国金茂下跌逾8%,佳兆业集团下跌逾6%。
中国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说:“当前市场再也不能承受住一个万亿级头部房企的出险了。”他指出,一旦碧桂园倒下,将影响到更多民营房企,因为碧桂园的问题并不仅限于碧桂园一家企业。
路透社报道,碧桂园的困境会对购房者和金融机构产生寒蝉效应,如果财政支持不能很快兑现,更多的私营房地产公司将接近临界点。
除了冲击投资市场外,《华尔街日报》指出,潜在购房者也会继续观望,这将推迟房地产市场复苏,进而延迟中国经济的复苏。
加上周边行业在内,房地产行业约占中国GDP的五分之一,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分析师郭強盛(Jonathan Garner)对日经新闻分析指出,尽管中国政府希望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但是中国多年以来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交织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谁来买单?
种种迹象说明,碧桂园来到了关键时刻,呼吁救市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学家任泽平星期五(8月11日)呼吁帮助碧桂园,不仅是大而不能倒,而是守住金融风险和民生底线的需要。
不过,相对于经济学家,许多网民却认为,应该让这些房企自生自灭,称要救也是让他们保交楼,不该给钱救这些已经挣得盆满钵满的资本家。
碧桂园危机在舆论场中发酵之际,最受争议的,是此前碧桂园在现金紧张情况下的一笔捐赠。碧桂园披露,董事会主席杨惠妍于7月30日捐赠价值64亿港元的股份给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主体,用于慈善目的。网民查阅发现,该基金是今年6月13日在香港注册,创始成员为杨惠妍的妹妹杨子莹。网民评论:“这是资本左手倒右手”,“建议把钱全部追回”。
于是也有人提出,碧桂园应效仿恒大创始人许家印的做法,由杨惠妍动用个人身家偿债、或寻求债务展期或重整。
但资金注入,无论来自于政府还是企业,都只是短期解决办法。房企长期要恢复发展,根本还是需要的是恢复市场信心,这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
如知名媒体人秦朔所说,真正解决一个受人关注的企业的问题,比发很多文件更能提振行业的信心。不过,该如何帮,帮到哪一步,关系到民生、民意,也关系到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