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莫言寄语诉说中国年轻人不易?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5-05 22:54
下午察:莫言青年节寄语诉说中国年轻人的不易?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莫言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拍摄了一段视频,用写信的方式来勉励中国青年,艰难时刻不要灰心沮丧,只要不倒退,也算一种胜利。

莫言在题为《不被大风吹倒》的信中用两段儿时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辍学期间靠一本《新华字典》为写作生涯奠定基础,又是如何见证爷爷与大风的对抗而受到启发。简言之,就是表达他如何在逆境中仍然心怀希望,奋勇向前。

莫言版《后浪》

这段长达六分钟的视频在专门针对年轻用户的共享平台哔哩哔哩(B站)播出。常年占据百度00后搜索热点榜单前列的B站近几年都会在五一期间,推出一条献给青年节的视频,从前年的《后浪》,到去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再到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主题都是围绕着对年轻人的激励和祝福。

其中,展示年轻人自由生活状态的《后浪》当年横空出世后,立即获官媒《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转发,带来了现象级的话题热度,其两极化的评价也让网民印象深刻。

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推出后也引来不小关注,有网民因此形容是“莫言版《后浪》”,但不同的是,莫言版讲述的内容不再是海阔天空,而是略为沉重的教大家如何应对困难。

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推出后也引来不小关注,有网民形容是“莫言版《后浪》”。(视频截取)

莫言开篇就提到,“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并引用《荀子·修身》的古话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希望年轻人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

莫言还说,“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莫言的这番寄语赢得了许多网民的称赞,表示深受鼓舞,但也有大V在微博上吐槽说,在“不被大风吹倒”前,首先得有力气站起来。

莫言的这番寄语赢得了许多网民的称赞,表示深受鼓舞。(视频截取)

实际上,莫言整封信的基调已经勾勒出了一个需要“共克时艰”的时代背景:持续两年多的疫情仍在反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对年轻人来说,这些压在他们身上让人喘不过气。

换句话说,莫言的青年节寄语看似是打气,实则也是在替当下年轻人诉苦。尽管如此,莫言仍希望年轻人能逆风而行,至少要在风中挺住,而不是被风吹倒。

但面对艰难的现实,一些年轻网民流露出的则是“倒就倒吧”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躺平”。他们留言说“遇到龙卷风还是找地方躲躲为好”,“如果有地方躲,为什么要选择hard模式”?

胡锡进版青年节寄语

或许是为了遏制这种“躺平”风气在中国年轻人中弥漫开来,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青年节当天在微博上发文,一改平日强硬作风,动之以情的打鸡血道:迷茫可以,但一定要保持年轻人的锐气,不辜负自己的年轻。“闯与不闯,努力与不努力,脚下的路一定是不一样的。”

胡锡进说,“觉得他们(年轻人)挺不容易的”,一些年轻人的迷茫、焦虑都可以理解,但“每一代人都是从年轻时的迷茫、焦虑中走过来的。”

他还解释说,这一代年轻人虽然社会的环境基础好了,但他们承受的小环境竞争压力和强迫力其实都升高了。互联网把所谓“成功”的中产模板摆在了那里,而它对很多人又是望尘莫及的。

胡锡进在文章最后晓以大义,指出国家就要指望眼下的这代年轻人,号召大家帮助、鼓励、体恤每一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有力量,心气高,国家才有未来”。

中国年轻人有多不易?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这是中国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遭遇了“大学四年疫情占三年”、没有充分体验到大学生活的学子们,一出校门却成为“史上最多一届毕业生”,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就业压力,堪称是“最难毕业季、最苦应届生”。

在供应大幅增加的同时,被“三道红线”、“反垄断监管”以及“双减政策”洗礼的房地产、互联网和教培等传统招聘“蓄水池”却明显收缩。

今年年初开始,包括字节跳动、京东和B站在内的各大互联网企业就出现了花式裁员,人力需求可想而知。

字节跳动等各大互联网企业今年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路透社)

同时,疫情反复也导致不少企业缩减开支,清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令不少行业市场大幅萎缩。

中国官方对此早有预警。去年11月中旬,中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并启动实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今年1月曾表示:”教育部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力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上月7日在主持召开就业形势座谈会时也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

国务院上月27日的常务会议再一次强调,要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包括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对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等。

人社部同日召开2022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就业难的另一端,却是招工难,反映出年轻人的择业观和人力市场结构的错位。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83%的制造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蓝领用工荒。(新华社)

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4月针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比例创近年新高。在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榜单中,有43%是制造业企业。根据央广网引述一项调查显示,83%的制造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蓝领用工荒。
 
躺平也是一种选择?

针对中国年轻人中出现的躺平主义,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分析说,传统价值观在中国仍然非常重要,即有能力拥有一所房子和生养小孩。但对于90、00后来说,就业的压力和高攀的房价以及年迈父母的养老负担,让他们怀疑可能永远没有能力达到目标。

BBC的中国媒体分析员凯利(Kerry Allen)说,他们“还要面对新冠,感觉麻木了、精疲力竭了。的的确确想要拿本书躺平,或者坐下来看看电视,而不是一直通过努力工作来保持动力”。

不过,某种程度上,适度“躺平”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有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5%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对精神需求突出体现在提升自我、兴趣和自我价值;超过70%的Z世代一成年就认识到要充分学习、成长才能更好了解世界。

这也放映在年轻人在择业思路上的转变。DT财经的一项调研显示,当被问到新职业有什么吸引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符合兴趣爱好”(78%)、“自由不受限制”(40%)和“价值认同”(25%)。

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不希望占据人生三分之一黄金时光的工作只是机械地打工换钱,他们希望努力探索通过工作拓宽自己的可能性,在工作里实现热爱。

尽管“躺平”可能不符合官方的目标和社会的期待,但如果年轻人的“躺平”意味着他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倒是与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契合,从长远来看,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