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为何需要新的基础设施?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5-05 16:17
中国为何需要新的基础设施?

资料图

中国将全力建设基础设施。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宣布了一项涉及传统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计划。过去,北京经常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长动力。然而,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其中包括外交政策的不稳定。

中国最高领导层宣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领域的努力,所提及的计划的规模惊人。

这里谈到的是建设机场、铁路和桥梁、灌溉系统、天然气和石油管道,以及创建云计算基础设施、电信网络、数据中心等。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师们将新基础设施运动归因于官方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刺激措施,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的既定目标可能无法实现,因为中国经济因新一轮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的爆发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此前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危机时期的主要增长动力。例如,2008年官方曾把超过12%的国民生产总值拨款用于这些目的。结果,中国摆脱了危机,经济甚至还有所增长。不过后来发现,如此强大的刺激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规定大规模的投资,并涉及大量相关行业和服务业的企业。投资增长、新工作岗位、建设带来的新经济效益——所有这一切都非常有效地推高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但建造基础设施并不是由经济可行性和社会需求引起的。

因此,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京是在与基本经济失衡、基础设施过剩、生产过剩和过度借贷作斗争中度过的。但现在当中国试图以再次转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支持经济增长时,问题将可能出现:这么做值得吗?

实际上,如果更仔细地观察,那么就会发现方法毕竟有区别:

首先,如今地方官方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由于资金并非来自中央,因此地方官方有责任确保其经济可行性,而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事态。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资金将得到高效利用。其次,前些年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集中在大城市和区域中心。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现代基础设施仍然严重短缺。在当前条件下,由于中国提出了既靠外循环又靠内循环来确保完成保增长的任务,因此有必要使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做出了解释。

黄卫平说:“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宏观层面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与三四线城市及乡村的差距非常大。若想要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没有统一标准的基础设施是很难运行起来的,所以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短期来看,受疫情冲击供应链受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帮助维持经济增速。但是措施更主要的是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正在与另一波新冠病毒感染作斗争。严格的防疫措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供应链中断,这不仅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毕竟中国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国增长下降将影响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动态。

专家黄卫平认为,现在,当增添了一个新的外部不稳定因素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也将对国际合作产生正面影响。

黄卫平指出:“从全球角度来看,俄乌战争后全球经济走势,包括世界格局发展都是未知。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暂时没有能够继续推动世界经济的红利。不同国家的不同层面人群对全球化的看法不一,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也是问题。目前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能够保障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外,长期来看,如果世界经济有一天形成新格局,基础设施本身也可以为未来世界经济做出基础贡献。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国家都不是很富有,特点均是基础设施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公共产品的推进,一方面能够帮助国内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世界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专家表示,当前的刺激措施与以往的刺激措施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所谓“新”的发展,即数字基础设施。这样,既能解决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任务,也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技术储备。在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技术侵略的条件下,这也是“生存”的客观需要。

根据中国最高领导层于2020年夏季批准的一项投资计划,到2025年,中国将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1.4万亿美元)用于发展数字技术和“新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会带来累积的经济效应:到2025年,按照中国官方的规划,数字经济创造的附加值将达到GDP的10%。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