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香港特稿:陆港全面通关民间矛盾升温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3-03-26 07:21
香港特稿:陆港全面通关民间矛盾升温

港人港事

香港与大陆因为冠病疫情封关三年后,终于在今年2月6日全面通关,访港的大陆旅客随即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正当香港各界摩拳擦掌、希望生意实现“报复性反弹”之际,连月来不时有大陆旅客投诉在香港被歧视,港人也对越来越多陆客来港而衍生出各种问题出现不满的情绪。两地民间矛盾在平息三年后,开始日益尖锐。

香港与中国大陆2月初全面通关后,赴港旅游的大陆民众人数大增。不过,随之而来一个关于“在香港讲普通话会被歧视”的话题,却意外地引发两地网民激烈争论。

事缘一名大陆女网红2月份在社交平台抖音上载一条视频,指有粉丝向她抱怨“在香港说普通话,白眼差点没被翻死”,于是她先后在香港酒店、餐厅和鞋店等场所实测,用普通话与职员沟通。

女网红在视频中狂数在香港遇到的五大不友善经历,包括在酒店被无理收取抵押金、换钱时被黑脸对待、在餐厅被禁止手机充电、鞋店店员态度恶劣等,显示她屡次因只说普通话受到香港服务人员不公正对待。

最后,她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香港讲普通话不仅会被歧视遭翻白眼,还会受到与当地人不同等的待遇。

视频一出,随即在陆港两地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有网民认同一些香港人对说普通话的游客态度确实不好;有网民则批评女网红故意放大矛盾,自己在港旅游时未遇到类似情况;也有网民指出,在哪儿都有友善的人和不友善的人,这很正常……

岂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样是大陆网红的“潮汕阿秋(骑行中国)”,自2019年开始骑脚踏车游历各省,有109万名粉丝追随。他在今年3月初发布视频,表示骑脚踏车抵达香港旅游,还兴奋地对粉丝说:“来看看这里的繁华!”并向观众介绍旺角及周星驰当年拍摄电影的地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秋抵港第五天,脚踏车却被人偷走。虽然香港警方翌日就拘捕一名涉案的当地男子,但有关视频已经在大陆网络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两地互联网的热门话题,给香港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20年上半年,香港与大陆因为疫情而封关。时隔三年,两地终于在今年2月6日全面通关,访港的大陆旅客人数随即出现爆发式增长。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2月份访港旅客为146万人次,按月增加约两倍,是2020年2月疫情开始以来单月访港旅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也是去年全年总数的两倍。

大陆旅客投诉药房欺骗胁迫高价买药材

在146万人次访港旅客中,大陆旅客的升幅最显著,按月激增近三倍,达到110万人次。非大陆旅客则由接近22万增加至超过35万人次。

然而,正当香港各行各业尤其是旅游、零售、餐饮等业界摩拳擦掌,希望抢占全面通关商机,让生意实现“报复性反弹”之际,连月来不时有大陆旅客投诉在香港被歧视。

最多人投诉的是香港一些药房欺骗甚至胁迫大陆客高价购买药材。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首两个月,已接获24宗与中药相关的投诉,涉及约36万港元(约6万零774新元),比去年全年约20万港元的金额多。当中以针对“销售手法”的投诉最多,共有19宗。

较早前就有一名宁波女游客在网上投诉,她携子到香港旅游,期间在铜锣湾一家药房被骗购买天价药材,结账时竟要支付近11万港元,而店方已将药材磨成粉末。

女游客在网上向网民求助,并一度声称求助无门,向香港海关投诉不获受理。虽然她其后澄清原来是自己打错电话,强调香港海关一直有跟进,以及事件最后获得解决,但影片广传后,进一步加深了部分大陆网民对香港的负面观感。

上水居民抱怨“走水货”活动影响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边厢,陆港两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大陆旅客对香港的投诉有增无减;另一边厢,港人对越来越多大陆旅客赴港而衍生出各种问题,也开始出现不满情绪。

以几年前一直困扰港人的水货客问题为例,有“水货街”之称的上水区石湖墟一带,药房、药妆店早前已陆续重开,出现越来越多拖着行李箱的人,疑似“走水货”活动再现。

一些关注北区水货客情况的社交平台专页发布多张图片,也显示过去一直是水货客聚集的上水港铁站,近来同样是人头涌动,当中不乏疑似水货客在站内滞留。不少人拖着行李箱,在站内蹲下或坐下休息,严重阻碍通行;也有人将货物塞入行李箱内,为过关作准备。

许多上水居民纷纷在社交平台抱怨,指这些水货客严重影响区内街坊的日常生活,“上水站开始不适合正常居民使用”。

与此同时,也有香港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载疑似大陆乞丐在两地通关后在港行乞的照片。照片显示,这些人有的在街上卖艺,有的则安静的“躺平”,博取路过港人的同情和施舍。

有香港网民就此担忧,两地通关导致香港的社会问题恶化。

香港警方受询时证实,疫情三年来,涉及行乞罪被捕者的人数大减,甚至出现全年“清零”,但今年通关后问题再现。截至2月26日,警方今年一共拘捕九名男女,涉嫌非法行乞,其中七人是持双程证赴港的大陆人。

民间矛盾若处理不好 恐引发社会问题

香港2003年爆发沙斯(中国大陆称非典疫情),北京之后推出港澳“个人游”政策,促使香港经济迅速复苏。但赴港陆客人数持续增加,也为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从2012年起,香港民间组织多次发起反水货客和“驱蝗行动”,抗议大陆旅客霸占港人的生活空间及抢夺资源。

过去一个多月,许多大陆游客在陆港全面通关后涌到香港消费,有关两地矛盾的言论又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人担心,两地民间矛盾似乎又快死灰复燃,若处理不好,随时又会引发社会问题。

大陆旅客在港被歧视 旅游促进会:属个别事件

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接受《联合早报》时说,近来两地网络炒作一些大陆旅客在港被歧视的新闻,但“这些行为只是个别事件,在外国也不时有类似的新闻,我们不必夸大说是两地矛盾升温”。

至于香港多了水货客和大陆行乞者,崔定邦指出,水货客是本地人为主,和旅游业无关,有关问题应该交由警方跟进解决。

他强调,目前访港旅客人数远远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香港欢迎大陆旅客,官方仍要加强宣传,以吸引更多大陆旅客来香港。

两地媒体报道以偏概全

香港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也认为,香港旅游、零售或餐饮业界存在极少数害群之马,但整体仍是“好客之都”。一些香港和大陆媒体的偏差报道,却给了游客以偏概全的错误观感。

邵家辉举例,有大陆网民于小红书指自己在湾仔某药房购物时,因为讲普通话买药被索价100港元一盒,而本地人却只收85港元,质疑讲普通话被歧视,“但据我向涉事药房了解,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从来没有发生过”。

他指出,香港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也在文末补上一句“药房否认曾有相关的事件发生”。但舆论只聚焦于小红书上那些未经核实的一面之词,对于药房的否认却轻轻带过,读者看后很容易以讹传讹。

邵家辉说,早前有网民上载标题为“挑战在香港一天只说普通话,会不会被翻白眼”的短片,创作者专门挑选了小部分在香港遇到的态度不好的事情,经过剪接之后集中呈现出来,受众看完之后会得到一个对香港旅游的错误印象,负面影响很大。

邵家辉认为,特区政府应该努力重塑香港的好客形象,一方面积极打击少数违法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强化香港正版正货的形象。官方也有责任主动澄清事实,尽早消除误解。

同时,他期待香港和大陆的媒体、关键意见领袖等能客观、平衡报道,不要为了博取流量而放大少数个案。

香港拟修法禁止“族内歧视”

尽管陆港两地民间的矛盾与情绪过去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还有香港方面考虑修法禁止“族内歧视”,情况应该会有所缓和。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讲师陈伟强就相信,香港社会不会再出现疫情前几年那样激进的反大陆客运动,因为香港零售业在过去三年疫情下受到严重打击,须要大陆客市场支持,港人普遍对大陆客持欢迎态度。

此外,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香港前几年政治氛围紧张,一有两地民众冲突事件,就会被别有用心者放上网炒作,但近年许多反特区政府的港人已经移民,加上《香港国安法》生效,没有人敢再发起挑动两地矛盾的示威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两年前透露计划修订《种族歧视条例》,禁止“族内歧视”,即包括禁止港人及大陆人“互相歧视”。近来两地全面通关后,两地人的摩擦再度增加,平机会主席朱敏健3月20日在立法会会议上称,相关建议修例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他强调,以立法处理歧视问题是最后手段,但考虑到大陆居民在雇佣范畴及使用公共设施方面,的确受到不必要的侮辱、敌视,因此希望以“族内歧视”的方式去处理。

陈伟强认为,若官方严格执法,相信有关法例可以发挥作用,避免大陆人在香港再被歧视。但他也表示,对于流莺和来港行乞者等大陆人,若涉及违法,香港警方应该一视同仁执法,以免引起港人不满。

纾缓陆港矛盾应从源头入手

香港教育大学高级讲师叶德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则说,要纾缓陆港两地矛盾,首先要梳理好矛盾产生的源头。以大陆人到香港受到不礼貌对待的问题为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旅客的教育。例如,大陆旅游团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出发前教育民众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两地文化之不同。而香港导游也可以在旅程中多提醒大陆游客。

第二,港人也必须明白旅游业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无论是对大陆游客还是外国游客,必须要展示港人的良好待客之道。事实上,这也是作为文明城市必须有的态度。

叶德平认为,陆港两地矛盾在短时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毕竟两地经历100多年的分离,生活和思想模式都是同中有异。而中断了三年的交流后,一通关就会出现很明显的问题。

但叶德平指出,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好事,因为这是两地民众融和的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文化在开始交流的时候不免会有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双方均会取长弃短,然后慢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渐渐融和起来。

他说:“作为市民大众,可以多点体谅、多点包容;而作为媒体,也应保持良好媒体风度,尽量说好唱好。”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