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香港“包租公”首次置业?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3-03-24 23:35
下午察:香港“包租公”首次置业?

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会德丰(Wheelock and Co.)董事长吴宗权,据报近日以5980万元(港元,下同,约1011万新元)在香港高档地区浅水湾买下一套千尺豪宅。

据报道,这座三居室豪宅位于香港浅水湾道45号明慧园,建成于1973年,实用面积1583平方英尺(约147平方米),每尺均价3万7776元,与2020年该楼盘上一次交易时价格相近。

富豪买房,算不上什么新闻,不过,根据香港《明报》查阅的土地注册处资料,吴宗权此次购房缴纳了约254万元印花税,意味着他缴纳的印花税率,是针对首次置业者的4.25%,而非名下已有房产者所需支付的15%。根据房屋价格,这两者的差价约在640万元。

可名下拥有万逾套房产,有着香港“包租公”之称的房产公司掌门人吴宗权,为何会是首次置业者呢? 

吴宗权是谁?

虽然不如以李嘉诚为首的香港房地产业“四大家族”有名,但把吴宗权的名字输入搜索引擎,也不难找到中国大陆媒体对他的精准概括:年仅45岁的香港“包租公”,名下1万5000多套房产,年收租300亿元人民币(约60亿新元)。

资料显示,吴宗权的外公是香港一代“船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首富包玉刚,他的父亲是彭博香港富豪榜上名列第六的吴光正。他本人则是在2013年年仅35岁时,便从父亲手中接过会德丰主席一职,掌管在当时市值超过3000亿元的商业帝国。

会德丰的主要业务为房地产,附属公司包括九龙仓集团、会德丰地产,以及九龙仓置业,香港知名高端购物中心海港城和时代广场都在会德丰旗下。除了在香港收租,吴宗权在大陆也有不少投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长沙国际金融中心等还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吴宗权在大陆也有不少投资,旗下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也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互联网)

吴宗权也入选了中国第14届全国政协代表,是大陆媒体夸赞的“爱国企业家”。据报道,2020年武汉冠病疫情期间,吴宗权让旗下物业公司全部减租,同时捐款1000万元;他也在2021年7月的河南水灾中,捐款1500万元帮助河南救灾。

10年前接管庞大的地产公司,2023年却才“首次置业”入市购房,不熟悉情况的人听了可能觉得有点蹊跷,但香港的媒体和看客,对此则已见怪不怪了。

名人流行“首次置业”

根据香港官方规定,能够享受首次置业印花税率的人,包括以下几种:

在颇为宽泛的“首次置业”定义下,首置资格并非像字面意思那样,一生只能有一次。简单来说,只要置业时名下没有其他物业,或是购房后在规定时间内将之前的物业出手,就能够一直享有首置资格。

颇为宽泛的“首次置业”定义意味着,只要置业时名下没有其他物业,或是购房后在规定时间内将之前的物业出手,就能够一直享有首置资格。图为今年2月拍摄的香港居民楼。(海峡时报)

搜索互联网,可以找到不少地产中介网站提供的首次置业攻略,包括“借人头”购房(即使用从未持有物业的人的名字购房)或直系亲属间内部转让“甩名”等方式获得首置资格。虽然数据不可考,但相信有购房能力的普通民众中,使用类似操作避税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不过,由于公众可以查询土地处注册信息,香港名人的“首次置业”很难躲得过媒体的眼睛。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首任特首、刚刚卸任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建华,2021年就以84岁高龄“首次置业”。他斥资约1.6亿元购入中半山嘉慧园一个3335平方英尺的豪宅,并缴纳楼价4.25%、约680万元的印花税;而如果不是“首置”,按照15%的税率计算,他会需要缴纳2400万元的印花税。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首任特首、刚刚卸任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建华,2021年就以84岁高龄“首次置业”,斥资1.6亿购入豪宅。(互联网)

除了董建华,近五年因为“首置”房产而登上媒体版面的香港名人其实不少:

信置主席黄志祥的妻子杨素琼据报在2021年以约1亿港元购入山顶嘉乐园住宅,缴纳首置税约440万元;香港富豪刘銮雄今年1月也以首置名义买楼,成交价4000万港元,首置税约170万元;关之琳、李嘉欣、张家辉、钟楚红等香港演艺明星,均在2017至2018年间先后被曝以首置名义入市购买豪宅。

拥有演艺界“楼王”之称的任达华,更是据报2021年以3500万出售太子基隆街地铺、赚得2000万元后,于同年再以首置名义,斥资3740万元购买中半山御花园豪宅。媒体报道指,这些名人富豪通常会以公司名义置业,因此在以个人名义购买物业时,仍能享受首置资格。

“辣招”辣不到有钱人?

许多地区都对物业交易收取印花税,在楼价高昂、寸土寸金的香港更是如此。为了控制飞涨的房价,香港从2013年起引入了“双倍印花税”的概念;为了防范楼市泡沫进一步恶化,2016年11月起更是将从价印花税统一划定在15%,仅首次置业等特殊情况可获得豁免,继续享受根据价格制定的较低阶梯税率。

提高从价印花税,加上2010年引入的针对短期内易手的额外印花税,以及2012年起针对非香港永久居民征收的买家印花税,一般被统称为香港控制楼市的“辣招”。不过,楼价数据显示,这些“辣招”出台后,楼价增长虽然出现短期放缓,但很快又会恢复甚至超过之前的增速。

为了控制飞涨的房价,港府从2010年起出“辣招”,陆续推出或调高各项置业印花税。图为香港购房者了解在售楼盘。(中通社)

真正对香港楼价造成重创的,是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以及之后的三年疫情。在疫情影响下,经济放缓、楼市低迷,让很多香港置业者呼吁政府“撤辣”。去年10月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为吸引人才,推出满足条件后可退还非永久居民买家印花税的政策,不过并未调整针对绝大多数人的从价印花税。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2月也表态称,虽然去年香港楼价累计跌逾15%,但目前楼价仍处在高位,不适合撤销任何“辣招”。

另一方面,香港自去年以来逐步复常,并在今年恢复与大陆全面通关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香港豪宅销量大幅回升,达到八个月以来新高;此外,2月的普通住宅成交量也创下近年来新高,显示楼市在疫后开始复苏,若是有意继续控制楼价,港府应该也不会选择在短期内进一步“撤辣”。

总的来说,香港楼市“辣招”效果有限,尤其是辣不到拥有足够资源和方法的富裕阶层。

以董建华2021年的“首次置业”来说,他的缴纳的680万元“首置”印花税,当时勉强可在九龙何文田买到一间286平方英尺的一房“蚊型楼”。饶是如此,对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0多平方英尺的20多万劏房户来说,这可能已经是他们眼中的“豪宅”。

对于为了能在这个拥挤的大都市有属于自家容身之地而拼命打拼的普通人来说,面对天价房产,税率是高还是更高,区别似乎也不是很大。港媒时不时报道的这位那位富豪名人“首置”,更多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一些人的终极“香港梦”。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