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美学者科研合作正走向脱钩


 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  更新时间:2024-02-12 22:11
中美学者科研合作正走向脱钩

美国政府的“中国行动计划”落幕已近两年,但寒蝉效应犹在,两国学者的科研合作正走向脱钩。学者认为,中美今后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上料继续保持高度防范,但在癌症等广泛科研领域,双方应共谋出路。

本世纪初以来,为驱动国家科研发展,中国推出了“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但这招致美国政府警惕。2018年,美国启动“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带头支持下,大规模调查具有中国大陆背景或同中国有联系的在美学者,以防中国借学术研究窃取美国技术和机密。

中国行动计划于2022年2月23日宣告结束,但拜登政府对中国人才的高度防范不减。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崔大伟(David Zweig)告诉《联合早报》,过去几年的调查已搞得人心惶惶,许多学者担心被查,干脆放弃申请NIH等美国机构的研究经费。

NIH外部研究项目副主任劳尔(Michael Lauer)曾批评许多学者拿了NIH经费,却隐瞒自己同时受中国机构聘用或补贴。有60%的当事学者,据说在调查后被终止聘用或取消补助资格。

但《麻省理工技术评论》2021年底发文称,中国行动计划调查的案例许多最终都被撤销或驳回,只有约25%的学者被定罪。

崔大伟分析:“美国其实不在乎能否定罪,而是想阻止非法技术转移……曾有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称,希望一系列调查后,学者不会再隐瞒与中国项目的联系,或者美方机构能在与华合作前三思而行。”

美国联邦调查局至今仍对中国抱有高度警惕。今年1月3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召开主题为“中国政府对美国国家和安全的网络威胁”的听证会,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与会受询。(法新社)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在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三年后发布调查称,好些华裔科学家刻意不寻求联邦资助,因为担心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一些非华裔科学家也选择切断或限制与中国合作学者的联系,且不再聘用中国博士后。

政治气候的恶化促使部分华人学者离开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去年6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每年离开美国机构投奔中国的华人学者越来越多。2021年,共有1490名华人学者离开美国,到中国发展。

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持续减少。美国国务院称,2022至2023学年,全美共有近29万中国学生,比2019年的逾37万人少两成。

《外交政策》去年引述卡托研究所移民研究副主任比尔(David Bier)称,人才流失对美国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因为美国在多个先进技术领域依赖的研究人员,很多来自中国或是外国留学生。

根据调查公司科睿唯安去年11月的数据,最多被同行在学术报告中引用的美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数量连年降低,去年虽仍以2669人居榜首,但已少了0.8%;中国大陆的“高被引学者”去年则增加约1%,有1275人。

崔大伟解读,学者减少申请向美国机构经费,署名发刊的数量随之下降,中美学者合著论文发表量也大减,这都导致美国的科研表现受损。

中国人才引进仍难撼美国主导地位

另一边,中国通过可观的补贴和优厚待遇吸引海外人才,科研水平获得提升。2022年,中国研发投入首次突破人民币3万亿元(约5700亿新元),将近3万1000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0%。

崔大伟说,通过人才计划回国的学者不仅能得到丰厚补贴,通常还会在研究团队中担任领队,也能招募更多助理,推动了研究项目取得成果。

但他也指出,回中国发展的顶尖学者较少,水平优于美国同行的仅1%左右;许多人回国后,在顶级期刊发文的速度其实不如从前。

崔大伟称,很多海外华人学者顾忌国内官僚权力等因素,“愿意为国服务,而不是回国服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教授、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少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尽管中国加大了在关键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但中国要想赶上美国,在技术上仍有二三十年的差距。即使中国能迎头赶上,要想实现赶超可能还需更多投入,因为美国也会增加颠覆性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支出。”

曾少华称,中国现阶段在5G技术和电动车等领域领先于美国。但在半导体和晶片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美国仍压中国一头。

美国2022年的研发投入依旧领先全球,约为6万8000亿美元(约9万亿新元),较上年增加约5.5%。

学者:中美科研合作须寻出路

中美关系回暖缓慢,两国对彼此的严防死守恐怕会继续打击科研合作和知识交流。《高等教育纪事报》去年曾引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教务长盖特伍德称,今后大学研究工作者可能要学会适应在“灰色地带”工作。

曾少华说,知识转移的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研究的早期阶段,要区分哪些知识可以共享、哪些不能,是很有挑战性的……在整个知识链的发展过程中,保护早期研究投资非常困难。然而这些早期阶段的发现对于决定研究资金的分配至关重要。宇航技术是一个例子。”

宇航技术是中美角力的重要战场之一,因可军民两用而备受重视。崔大伟说,中美近年都扩大了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未来几年不太可能轻易放松警惕,特别是对涉核和军民两用技术等敏感领域。

不过,他呼吁中美在医疗等非国安领域,为合作研究共谋出路。他举例,中美长年以来共同抗癌的努力,不该因政治枷锁而止步。两国政府应该精确定义敏感技术的范畴,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障国家安全。

曾少华也强调,限制研究合作不能达成遏制对手发展的目标,知识转移不会完全堵死,只会放缓。“中国学者或许短期内会受影响,但很快就能追赶势头。”

“竞争会推动技术快速进步,并不是完全负面的……研究和教育是无国界的,因此(中美)未来的模式相信是‘合作与竞争并存(coopetition)’。”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