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国际特稿:援乌,累了


 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  更新时间:2023-10-15 08:11
【国际特稿】援乌,累了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星期一(10月16日)满600天。战场上,获得西方大量武器支援的乌克兰,反攻进展缓慢。战场外,一再誓言坚定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列强,却愈加显现“乌克兰疲劳症”症状。

“乌克兰疲劳症”或“战争疲劳症”正威胁削弱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

乌克兰使用西方装备展开的夏季反攻行动已进行了四个多月 ,但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旷日持久的战争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对战争的厌倦情绪却越来越高。

西方精英仍然致力于支持基辅直到最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8月说,北约将支持乌克兰直到它获胜。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表明,欧盟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乌克兰。美国总统拜登也说,美国“永远不会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

然而,当俄乌战场看起来更像是另一场“永恒战争”时,西方民众和一些政治人物已越来越不确定,持续向永远也填不满的乌克兰军事黑洞注入更多金钱和军备是明智之举。欧美国内政治加上世界局势的风云突变,也使乌克兰的处境越来越不妙。

波兰斯洛伐克热情减弱

在欧洲,与乌克兰比邻的波兰和斯洛伐克是乌克兰最早也是最积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但国内选举使它们的热情减弱。

斯洛伐克9月30日举行大选,亲俄罗斯的前总理菲佐(Robert Fico)领导的方向党胜出。菲佐在竞选期间矢言结束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波兰星期天(10月15日)举行大选,选前波兰政府与乌克兰就乌克兰谷物出口问题关系闹僵,随后宣布停止为乌提供武器。不满执政党法律与正义党(PiS)支援乌克兰的极右翼联邦党(Confederation)则可能成为大选的造王者。

2月24日,俄乌战争一周年当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右)和到访基辅的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在联合记者会上握手交谈。波兰是乌克兰最早也是最积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但波兰10月15日的全国大选使两国密切关系受影响。(路透社)

在德国,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度很高,但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AfD)已成为德国第二大党。德国选择党主张德国恢复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反对德国介入俄乌冲突。

在美国,路透社的调查发现,支持继续提供武器给乌克兰的美国人,已从5月的46%下降至10月的41%,反对者占比则从29%上升到35%。

这项调查在10月3日和4日展开,在那之前,美国国会于9月30日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没有包含新的援乌经费。拜登事后表明,美国不会置乌克兰于不顾,共和党籍的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承诺会另外通过对乌援助配套。但麦卡锡10月3日遭罢免,他的继任者是否会支持继续援乌是个大问号。

以巴冲突影响美援乌能力?

上述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影响了西方支持乌克兰的统一战线。对乌克兰更加不利的是,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了突袭,以色列除了围堵和空袭加沙地带之外,也威胁发动地面战,而美国作为以色列的盟友不可能袖手旁观。观察家如今担心,以色列请求美国军事援助,可能会导致武器供应和注意力从乌克兰转移到以色列身上。

相对于援助乌克兰,美国国会共和党人更倾向于支援以色列。共和党众议员伯吉斯(Michael Burgess)就认为,援助以色列应该优先于援助乌克兰,因为前者的情况更加紧迫。

俄军10月6日袭击乌克兰哈尔科夫市,造成一名儿童死亡,16人受伤。图为专家正在检查一个弹坑。(法新社)

俄乌战争开打以来,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约440亿美元(约599亿新元)的安全援助。拜登政府在8月份要求再提供240亿美元。至于以色列,美国每年为它提供超过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和乌克兰的军事需求没有重大重叠,而且以色列现有的供应也相对充足。据知情人士透露,以色列寻求从美国获得用于铁穹防御系统的导弹、精确制导弹药和炮弹。乌克兰的主要需求则是弹药、导弹防御系统和地面车辆。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说,白宫不认为以色列局势将影响对乌克兰的援助,因为美国“足够大、经济运转良好且充满活力,能够同时支持两者”。

但分析员认为,如果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地面战,供应压力将加大,因为以色列将需要更多弹药,而美国的生产能力可能跟不上以色列和乌克兰的需求,到时就得动用库存,而库存已偏低。这可能导致美国放缓向乌克兰交付武器,因为美国会谨慎确保它有足够能力应对其他危机。

以巴局势对俄罗斯有利

这些局势发展都对俄罗斯有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无奈之余,只能加紧游说工作。他星期三(10月11日)到访北约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时,敦促盟友加强武器供应,帮助乌克兰度过来临冬天。泽连斯基后来宣布,华盛顿向他保证,对乌军援将“持续且不间断”。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也宣布向基辅提供一批价值2亿美元的新武器,包括防空导弹,以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冬季攻势。

美国防长奥斯汀(左)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0月11日在北约会议上交流。(路透社)

此外,基辅也尝试在西方以外寻求支持,如加强与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的接触。这些国家一直冷眼旁观俄罗斯的入侵行动,而基辅的策略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者:加入北约和欧盟 乌克兰才有保障

对于乌克兰政府还能怎样争取支持,目前身处挪威的乌克兰敖德萨梅契尼可夫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格列博夫(Sergii Glebov)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乌克兰正与欧盟启动入盟谈判,并致力于获得北约的安全保障和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候成为北约成员。他认为,尽力满足这两个组织的所有条件从而成功加入它们,才是乌克兰确保获得长期支持的最佳方式。

格列博夫也认为,欧美对乌克兰的政治和财政支持仍然存在并将继续保持坚定,只是军事支持正朝着不利于乌克兰的方向发展,原因包括军备库存不足,以及个别国家国内的政治因素。

他不认为中东问题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但可能令美国的考量变得复杂。格列博夫说,俄乌战争和中东冲突都是受俄罗斯与伊朗启发的反西方政策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必须对这股持续不断、针对西方的暴力浪潮做出回应。

乌克兰赢不了 俄罗斯不会败

乌克兰夏季反攻并未取得重大进展,并不是说它没有进展。事实上,乌克兰在南部收复了一些失地,也对克里米亚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发动了袭击。

西方出现“战争疲劳症”主要还得因觉得这是一场乌克兰赢不了的战争,所以质疑为何要继续填这个无底洞。

9月底卸任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多次公开质疑乌克兰打胜仗的可能。他8月受访时以“漫长、血腥、缓慢”来形容乌克兰的反攻,称也许可通过外交方案将俄罗斯彻底逐出乌克兰,并暗示他不相信有军事解决方案。

德国商业新闻网站Bne IntelliNews的分析指出,乌克兰赢不了,除了自身实力之外,也跟西方列强的态度有关。北约盟国对俄乌战争的目标是“不让乌克兰输”,而不是“乌克兰必须赢”,还有“不要过度刺激俄罗斯以致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北约盟国不太可能改变政策,为乌克兰提供足以让它打胜仗的武器,而仅仅是让它不输。

8月15日,俄罗斯在莫斯科郊外展示乌克兰战术导弹“圆点U”(Tochka U)的残骸。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当天说,正在发动反攻以夺回失地的乌克兰,军事资源“几乎耗尽”。(法新社)

对于外交解决方案,乌克兰一再表明不会割让土地给俄罗斯,而且在俄军被完全逐出乌领土之前不会开始和谈。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乌克兰民众持相同观点。

至于克里姆林宫,它表示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俄总统普京表明,俄罗斯不会讨论归还去年9月吞并的四个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问题,因为它们现在已经是俄罗斯的主权领土。推而广之,归还克里米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就视克里米亚为其领土。

这使得外交进程陷入僵局。

当然如果西方列强想要结束这场冲突,一般相信它们只要切断对乌克兰的武器和弹药供应就能做到。但白宫曾一再表明何时开始谈判完全取决于基辅,而基辅目前还无意谈判,毕竟反攻行动还在推进,加上距离冬季还有段时间。

不过,如果入冬后阵亡人数增加,结束战争的呼声可能会越来越大。除非反攻取得比迄今为止更实质的进展。

针对乌克兰最终是否会被迫与俄罗斯谈判,格列博夫回答本报询问时说:“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抵抗有其限度。”但他也认为,现在还不是讨论任何具体条款的时候。

普京按兵不动 观望美总统选举

至于俄罗斯,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临近以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普京或选择观望美国总统选举结果。

特朗普目前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遥遥领先其他参选人。他8月受访时承诺,一旦当选,将在24小时内结束战争。当记者要求他详细说明时,他透露了自己的计划:“告诉泽连斯基,‘不行了,你必须达成协议。如果你不达成协议,我们会给他们很多。我们将给他们,比他们曾经拥有的还多。”特朗普指的是遭泽连斯基拒绝、以土地换和平的妥协方案。

2019年6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日本大阪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场外会晤。(路透社)

英国记者、《越权:普京对乌克兰战争内幕》作者马修斯(Owen Matthews)在《观察家》杂志上写道:“由于新一届特朗普政府极可能在2024年11月当选,普京的明显策略是按兵不动,尽可能守住最多的乌克兰阵地。”

马修斯引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首席俄罗斯问题顾问、前驻莫斯科大使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说:“我不明白普京为什么要在知道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之前结束入侵。”麦克福尔认为,只有耻辱性的、全面的、决定性的军事失败或俄罗斯经济崩溃才能迫使普京在此之前进行谈判。

分析认为,战争的最可能结果是如韩国和朝鲜般冻结冲突,而不是俄罗斯落败。事实上,白宫曾多次表明,它的计划是给予俄军重击,以便乌克兰“在最终走上谈判桌时处于尽可能有利的位置”。

不过格列博夫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冻结冲突对乌克兰来说是最糟糕的情况,因为在其领土上的冲突将持续数十年。

法国记者吉拉德(Renaud Girard)也认同,他在《费加罗报》的专栏中指出,历史证明,没有赢家或输家的战争往往不会带来牢固的和平。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