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又见上海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5-01-04 07:21

离开上海那天,因为一些事情耽搁,赶着去虹桥火车站的我有些着急,让司机大哥开快点儿。

几年前在上海外派,印象中从市区到虹桥站的路上总是免不了堵车。有一回远远已经看到火车站大楼,车却堵在几百米外的高架上寸步难行,眼看离高铁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差点儿下车拉着行李往前冲,那些记忆让我习惯性地焦虑。

在我的催促声中,司机大哥老神在在:“放心,来得及。”一路上,司机不停抱怨,疫情之后上海人少了,车也少了,去虹桥站的路早就不像之前那样天天堵车;开网约车的人越来越多,连硕士生、博士生都开始跟他抢生意。司机的絮絮叨叨中,德士畅通无阻地进入了虹桥枢纽。

2019年底从上海调往北京,这些年来只匆匆回过上海一次。那是2022年初从新加坡返回中国,上海是疫情期间少有的几个还开放的入境口岸。抵步上海后,便被送到了指定的酒店隔离,原本说好的14天,因为愚园路奶茶店的疫情风波,临时增加到了21天。

隔离结束后,丝毫不敢在上海多逗留片刻,趁着手机里的北京健康宝还没出现异常的弹窗,便急匆匆返回常驻地北京。没想到几个月后,上海经历了一场毫无预警的长期封城,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重塑了外界对上海的印象。这些疫情期间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恍如隔世。

趁着岁末年初休假重游上海,短短几天的逗留,很多熟悉的味道还在:路边热气腾腾的早餐店,生煎、馄饨价格依然实惠;武康路大楼外,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还是络绎不绝;公交车上沪语版的报站提示,嗲得很亲切。

上海作为中国最前卫的城市之一,潮感依旧。静安的街头拐角处,偶遇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卡特琳(Philippe Katerine)的艺术作品“Mr Blue(蓝先生)”,一眼便认出是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引发争议的“蓝色酒神”。当地朋友自嘲,搞这么个洋玩意儿,上海就是“政治觉悟不够”。可这很上海,政治味相较于北京,向来都是不浓的。

圣诞节前到复兴公园的新地标INS新乐园打卡,这座充满法式风情的城市公园在深夜成为潮男潮女放飞的场所,激光灯、鸡尾酒、洗脑神曲《APT.》,还有奶茶、火锅、大排档,有点大杂烩的蹦迪场所透出典型的上海式多元与包容。

又见上海,一股陌生感也扑面而来。司机大哥一说,确实感觉到上海人少了。这趟回去,地铁、餐馆、商场、机场、火车站,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拥挤。

到闹市的购物商场用餐,偌大的商场除了餐馆还有些人气,其他楼层冷清得门可罗雀。想重回在上海时采访过的一家生活用品馆看看,朋友笑我太过时,因为运营不善,叠加疫情冲击、消费疲弱,这家从前门庭若市的线下店早就关门大吉。

还记得当时正值中国消费升级,好些电商纷纷在上海布局实体店,抢滩线下零售市场,这个瞄准中产的线上平台高调进军线下零售,一个月里在上海开了三家门店。受访时,创始团队成员信心满满,说要快速拓展线下市场,定下了三年内在全国开设100家门店的目标。短短几年就这样黯然离场,让人唏嘘。

上海住所附近的一家连锁健身房,从原本的三层楼缩水到一层楼。这家曾经的健身行业龙头,当年因为获得LVMH旗下基金注资而红极一时,我在上海的那几年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没想到去年10月陷入闭店危机,好些门店暂停营业,勉强还在经营的门店面积缩水、服务取消,据说有的连厕纸都断供了。

健身房在公告中向会员解释,疫情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健身市场环境竞争不断加剧、竞争对手倒闭带来的市场恐慌影响,公司经营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

人的心态似乎也在发生变化。饭局上,朋友提到公司的福利、补贴削减,抽离得仿佛是在说别人的事,看到同龄人被裁员后每天泡图书馆、星巴克假装上班,薪酬少点又算得了什么?那位上海封城后天天找资料想要带孩子“润”(移民)出国的朋友说,现在已经放弃了,大概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城市人少了、节奏慢了,很多事情都看淡了,这种寡淡背后可以是一种松弛,不紧绷、不焦虑了;它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这几年面对很多无力改变的现实,做好了接纳最坏结果的打算,不想再折腾了。眼下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官方正想方设法刺激消费、盘活经济,社会亟待注入信心、提振情绪,但愿民间弥漫的这种寡淡,不会让救市的努力拳打棉花。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5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