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职业打假冲击中国消费?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11-11 23:55
下午察:职业打假冲击中国消费?

中国近期开启一年中最大网购盛会“双11”,除了消费高于平日,今年的“双11”也催生出职业打假乱象。

中国网络平台上近期出现不少自称是“职业打假者”的人。他们通过分享“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在网上招揽徒弟,还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的产业链,专门瞄准“双11“期间的大量交易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敲诈商家,逼着被盯上的商家拿钱消灾。

职业打假者售卖的这些打假课,学费据报从几十元(人民币,下同,1元人民币约0.18新元)到上千元不等。学员拜师后,职业打假者会拉群分享打假案例、打假思路,在线上指导学员打假,也会教人“薅羊毛”、不退货仅退款。更夸张的是,有职业打假者不但广撒网找商家索赔,还声称能帮商家打击同行。

一批批新的职业打假人、兼职打假人大行其道,引发中国舆论警惕,关注职业打假持续挤占公共资源,让人手紧张的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苦不堪言。

有律师也指出,这种行为明显是敲诈勒索,属于犯罪,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师徒”联手向商家索赔回报巨大

职业打假人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颇具争议的存在。因为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有人视这一行业为市场乱象的清道夫,但也有人批评他们是投机取巧的牟利者。

澎湃新闻星期天(11月10日)报道,随着“双11”购物节临近,职业打假者迎来一年之中的活跃期。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职业打假者今年流行开班授课,靠教人打假赚钱,让维权的初衷和行动变得商业化。

在中国网络平台上,均有职业打假人发培训广告招揽徒弟。(互联网)

报道引述在微信公众号上找到的职业打假人张行形容,“双11”期间是假货最多、最赚钱的时候,在那之前开班收徒弟“效果也最好”。

张行自称门下有150多名徒弟,向学员收取的学费是每人2000元,无二次收费和分成模式。

这种师徒联手向商家索赔的模式回报巨大,人越多累积赔偿金额也越高。张行透露,徒弟多的时候,能从一单交易中获逾10万元赔偿。

中国2009年首次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2013年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强规定,遇到消费欺诈可要求退一赔三。不少职业打假人正是依照这两条规定打假索赔。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名丘姓男性职业打假人自称主要从事带人线上打假,学费300元。他在发给学员的十余份教材中,就提到《消费者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的理赔规定。

教材称,产品金额小的比较好打,商家也能赔付得来,具体赔偿多少,则根据买家与卖家协商而定。

丘姓男子称,目前网购维权危险性较小,成功率较高,只要吃透几部法律法规,“随便月入上万不成问题”。

商家往往选择破财消灾

学员缴学费后,一般会在职业打假人的指导下,下单购买一些问题产品,之后再与商家协商赔偿。

这些产品往往存在风险,比如广告语中有被禁宣传措辞、可能存在虚假宣传、产品未标明生产日期和地址、假冒其他品牌,或含被禁用成分等。

在这些群聊中,有经验老道者会不时在群里发出商品链接,有些疑似假货,有些有其他问题。其它群组成员则会一起分析这些产品能不能打假,之后决定要不要下单,也会共同商讨索赔对策。

为吸收徒弟,有职业打假人在朋友圈上传商家转账赔款的图片。(互联网)

这些打假“导师”也会教授与商家博弈的方法。例如碰上硬气的卖家,就走工商调解途径,通过平台或专门受理消费者投诉的12315专线电话举报。

面对职业或兼职打假人的纠缠,商家往往选择做出赔偿,破财消灾。有电商也表示,现在做直播尤其要谨慎,除了不能说“最”“第一”等极限词,“高级”“极佳”“绝佳”“绝对”等词也要注意,以免被职业打假人录屏举报。

多家中国媒体星期一发文,呼吁对那些被视为双刃剑的职业打假人加强管制。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极目新闻发评论,呼吁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政策措施,严惩借机敛财、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打假不沦为收保护费的恶行。

《南方都市报》也发评论,批评职业打假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生意,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的特征,收徒卖课则是商业化图景的必然衍生。

评论认为,职业打假人的出现,从更深层次看,其实是一个立法问题。法律规定超出日常生活太多,就会导致商家一不小心就违法,给职业打假人空间。

评论也指出,任何人对市场上的信息,都有保持怀疑的义务,法律完全不必如此苛刻。

基层市场监管机构已被职业打假逼疯

职业打假挤占公共资源的问题近年持续加剧,在官方12315热线接到的投诉举报中,职业打假类诉求占比逐年攀升。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去年监测到2万4000个职业索赔人,共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打假人,对营商环境造成的危害已不可小觑。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星期一发文称,基层市场监管机构已被职业打假逼疯。

文章引述重庆一名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张广披露称,有职业打假人去年一口气提交700多件对餐饮商家的投诉,对违反饿了么、美团等订餐平台经营许可、在网上超范围经营的商家发起索赔。这不仅对企业经营造成困扰,也大幅增加基层的行政和执法成本,让任务重、人手紧张的基层干部头大。

在上述案例中,700多起案件涉及重庆多个辖区,市局部门已开始专案调查跟进,单是分配到张广所在处就有几十起。这些案件都须现场检查、询问笔录、责令改正等,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导致所有日常工作基本围绕这一名打假人转。

与此相对,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成本则非常低,仅需网上动动手指,威胁商家,再批量举报到市监所,就可能获高额赔偿。张广透露,如都按赔偿标准进行赔偿,涉及金额可能上百万元。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9月出台新的重点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从严审查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职业打假人,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为职业索赔者戴上“紧箍咒”。

面对中国消费持续萎靡,官方在鼓励消费的同时,也更迫切需要提振商业信心。在更多商家面临敲诈勒索、社会资源被吹哨者挤占的情况下,摆在立法、执法面前的考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平衡并考虑到商家权益。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固然得治,但若是过度偏向消费者,反倒给这些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留出了更大的图利空间。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