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特稿:中国绿电过剩问题靠“超级充电宝”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10-29 07:21
特稿:中国绿电过剩问题靠“超级充电宝”

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的茫茫戈壁上,一万多面镜子排兵布阵借太阳发电,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基地;风电场中百米之高巨型塔筒上,风机叶片随风转动,投射大地的叶片影子如三只长臂欲刮起滚滚黄土。

这是驻华外国记者团在10月16日和17日,先后在甘肃敦煌的光热发电项目和瓜州的风能发电基地所看到的场景。敦煌和瓜州均处于河西走廊西处,敦煌全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个小时,瓜州则有“世界风库”之称。

记者在新能源基地现场感受到前沿科技带来的直观震撼,更感受到大漠荒烟中,阳光如烈火、风如拔山怒之境界。

“每一个感受的背后,都是资源,都是钱。” 甘肃省官员形象化地描述大自然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

在“双碳”(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带动下,中国新能源项目近年来快速上马,却也带来过剩的烦恼。

酒泉泰源新能源公司在瓜州北大桥第六风电场的20万千瓦项目。(沈泽玮摄)
敦煌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在占地7.8平方公里的电站场区内,总反射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1万2000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吸热塔。(沈泽玮摄)

风能、光伏和水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跟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一样,具有不可预测性。当风太大、阳光太强、雨水太多时,一旦消纳能力跟不上,就形成弃风、弃光、弃水。当风太弱、阳光和雨水不足时,又难发电。

中国在2010年起进入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阶段,并网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因为新能源发电看天吃饭的波动性本质,以及中国新能源资源和需求逆向分布,风光资源集中在三北(华北、东北、西北),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人口和工厂集中的中东部和南方,再加上电网建设和消纳机制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弃风弃光问题出现。

能源浪费问题在2016年前后加剧,大量光伏电站和风电机组变得无用武之地,部分弃风弃光弃水严重区域,新能源建设一度陷入停滞。

以甘肃为例,新能源弃风弃光率自2014年后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最高,其中弃风率达43%,全国最高;弃光率30%。

甘肃在2017年被列入风电、光伏投资红色预警地区,所有新能源项目建设喊停。在甘肃绿电外送和省内用电提升之后,弃风弃光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新能源项目投资预警才在2020年解除。

储能,因而成为新能源项目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在能量供过于求时,将之捕获并储存,并在需求高峰时加以释放,从而通过调节电网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手机的充电宝,充好以后随时随地就可以放出去。光伏、风能,24小时都能放电,晚上也可以。”甘肃瓜州的寰泰工业公司总经理李文奎向记者解释。

寰泰工业(瓜州)公司总经理李文奎说,全钒液流储能装备就像手机的充电宝,充好以后随时随地就可以把电放出去。(沈泽玮摄)
寰泰储能瓜州全钒液流储能装备项目的一代电堆。(沈泽玮摄)

从2017年开始,中国多地将储能配套作为新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前置条件,意在降低弃风弃光。

2022年1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新型储能市场在政策带动下迅速爆发。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今年3月发文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储能市场和储能产品提供国家。

储能可分为短时储能和长时储能两大类。一般上,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四小时、寿命不低于20年的储能技术,可列为长时储能。记者团在甘肃瓜州采访的寰泰300兆瓦全钒液流储能装备项目,就属于长时储能。

中国各行各业都内卷,储能行业也不例外,价格战始于结构性过剩的电芯领域。金融租赁网报道,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初的每瓦时0.9元(人民币,下同,0.17新元)至1元下降至年末的每瓦时0.4元至0.5元,价格直接腰斩。

李文奎说,价格战涉及整个储能行业,但公司产出的钒电池还处在起步阶段,暂不存在恶性价格竞争,各家企业现阶段更多争取让自家产品更环保、更具稳定性。

李文奎没有正面回答自家品牌钒电池储能价格。他说:“价格很难定义,永远是波动的。目前是偏高一点,但趋势是持续下降。”

北极星储能网报道,2023年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格为每瓦时2.778元,相较于2022年的3元以上,确实明显下降。

在敦煌市向西约20公里的光电产业园内,借太阳发电的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项目,同样具备储能功能。

敦煌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是中国首批光热发电示范电站之一,装机容量100兆瓦,配置11小时熔盐储热系统。(沈泽玮摄)

1万2000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形式,围绕一座260米高的吸热塔。这个奇特布阵,是为了让一面面可遥控的镜子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吸热塔上,通过塔里的液态熔盐把热量储存下来,推动汽轮机发电。

敦煌首航节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刘福国解释,光热可以储存在吸热塔的熔盐罐,完成太阳能储存,实现24小时发电,不产生能源浪费,解决了夜晚无法发电的问题。

敦煌首航节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刘福国说,利用熔盐储能完成太阳能储存,实现24小时发电,不产生能源浪费,解决了黑夜无法发电的问题。(沈泽玮摄)

中国央视新闻今年8月报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23年底的32%进一步提升到35.1%。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也显示,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储能建设已成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长时储能更被视为中国储能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李文奎评估,长时储能市场再过三至五年,就能看出“谁是领跑者,谁的产品更好”,但市场成熟之后,也可能掀起内卷式价格战。

酒泉泰源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张为民说,如果储能技术通过不断创新突破,推动成本降低,大部分新能源企业都愿意主动使用的话,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优势,未来很有可能实现以清洁能源为最大主力的发电国家。(沈泽玮摄)

在瓜州北大桥风电场接受媒体采访的酒泉泰源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张为民乐观预测,如果储能技术通过不断创新突破,推动成本降低,大部分新能源企业都愿意主动使用的话,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优势,未来很有可能实现以清洁能源为最大主力的发电国家。

“你也看到了,我们西北地区还有很多空地,还没有装风电或光伏,一些地相信能用上。如果储能技术能够达到那种程度的话,比方说,白天发电,可以把它存起来,晚上再给它放出去,白天晚上都可以稳定用电,那不就不用火电了吗?”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