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源头是水管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6-06 22:10
下午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源头是水管

最近在中国网络上,一场关于瀑布真假的争议正在发酵。

河南云台山景区的云台天瀑,因有高低落差314米的壮观瀑布景观,被誉为亚洲第一高瀑布。不过,有网民星期一(6月3日)发视频揭发该瀑布不是自然景观,因为瀑布源头是“一大根水管”在往外喷水。网民还说,自己是为了寻找云台天瀑的源头,才爬上云台山。

视频一出马上在舆论圈激起千层浪,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景区直球对决

不少网民批评,游客想看的是天然瀑布,而不是高处留下来的水,还有人指出:“为什么不建个人工瀑布,既然是自然的那就按自然而然,想卖钱就别打着自然瀑布的名号。”“有种被骗的感觉!”但也有网民表示理解,认为景区此举只是为了让游客有个好体验,“如果看到没什么水的瀑布,不是又要发牢骚说景区骗人了?”

对于人造瀑布的质疑,云台山景区采取直球对决的态度回应。河南媒体顶端新闻引述云台山景区工作人员说,视频中的水管是为了保证枯水期观赏性,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在瀑布源头处建造的辅助引水设备。

云台山景区官方也在微博和微信发声明称,作为季节性景观,由于季节因素,不能保证云台天瀑“随时能以最美的姿态和大家见面”。为丰富朋友们的游览体验,不虚此行,所以在枯水期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小的提升”。

云台山景区官方星期二(6月4日)发文回应瀑布造假,称为丰富游客游览体验,让游客不虚此行,因此在枯水期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小的提升。(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

有网民爆料,许多河南居民说,他们早知道水管的存在,并指隔壁山西省的开发阻碍了上游河水的流动,导致云台山景区不得不出此下策。

根据一些自媒体,由于云台天瀑的上游位置属于山西省,而下游属于河南省,两个省份之间在景区分红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终使得山西省方面修建了水库,切断了云台山瀑布的自然水源。

这个说法未经官方证实。不过,中新网在2013年曾发出一篇题为《山西河南边界云台山之争持续十余年,前景仍不明》的报道,称本是一水相连的云台山,因为边界、开发权之争,山西河南两地均伤元气。报道还说,有业内人士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云台山的建议,但终因山西、河南无法达成一致而搁浅。

至于此事后来是否造成云台天瀑被“断水”,中新网报道没有提到。

主流媒体发声

随着云台山景区官方承认放水“提升”瀑布后,有关讨论不断升温,连主流媒体也掺进一脚。

《广州日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犀利指出,要说景区回应之胡扯,非“能丰富朋友们的游览体验”莫属。文章写道,游客大老远跑过来,还掏了钱买门票,“你弄一个‘人造瀑布’来应付,这真的是把大家当‘朋友’而非‘水鱼’?这种‘体验’,怕是教训更多一些吧?”

《星岛日报》报道,云台山风景区属于中国国家5A级景区,旺季门票每人收210元(人民币,下同,39新元),淡季每人120元。

云台天瀑单级落差314米,是亚洲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是云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

《广州日报》文章表示,公允地说,景区在枯水期也不是不能给瀑布补水,但要向游客说清楚,因为事关景区诚信、商业伦理、游客知情权。文章接着批评,景区没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妥了,被游客发现水管之后,还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搪塞,更显诚意不足。

《新京报》则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云台山景区的回应和说明,至少平复了因信息差造成的某种“错乱”,游客可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享受这份“小小提升”带来的惬意。文章并称,其实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或许是如何看待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

确实,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旅游市场上的价值不可相提并论,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观赏价值。

河南云台山景区的云台天瀑被网民踢爆造假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被网民大量转发和评论。(抖音截图)

对此,《浙江日报》旗下潮新闻的评论文章指出,人造瀑布有很多,但为什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它们是人工堆砌起来的,比的不过是谁的水管更粗更多而已。“可以人工制造潮涌的水上乐园到处都是,为什么大家还是愿意往海边跑,是一样的道理。”

文章说,丰水期的云台山瀑布很美,枯水期的未必就不美了。不同季节有不同季节的景色,旅客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行程安排选择什么时候进山。“什么叫为游客好?保护好自然景观,保留原汁原味就好……万般变化也是大自然魅力的一部分。”

不止云台山瀑布用水管

据顶端新闻报道,实际上,中国瀑布普遍面临枯水期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缺水困扰”,人工介入调整瀑布水量的案例不少。

例如,2023年有游客吐槽山东潍坊一景区用水管抽水制造瀑布,景区回应称“因秋冬降水量小”;贵州省有关部门为解决黄果树瀑布冬季枯水期断流问题,2006年在大瀑布上游修建蓄水调节设施;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大瀑布,此前因为当地农业灌溉等的需要被截断引流,2020年才经当地重建恢复。

《南方都市报》也报道称,去年3月就有网民发视频吐槽,河南郑州大熊山瀑布的源头是水管放水,而当时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不用在意瀑布的水是不是抽的。

不过,不是所有瀑布景区都是如此操作的。据《扬子晚报》2022年8月报道,因上游河水枯竭,中国国家5A级的赤水丹霞旅游区的核心景点大瀑布景区曾于8月13日停止运营,景区单位还称开园时间另行通知。有网民当时在相关新闻帖子下方留言说:“这真是良心啊,起码尊重游客。”

赤水丹霞旅游区的联票是180元一人,大瀑布门票为80元一人。2022年8月停运时,正值冠病疫情期间,出游的人相信不多,否则园方很可能少赚大笔门票收入。

景区之所以花费心思用水管放水,宁愿制造唐朝诗人李白口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也不愿提前发布水枯的信息,庞大的金钱利益是主要考量。发布瀑布进入枯水期的通知后,游人会不会因看不到瀑布壮观景色,对景区的其他景点也完全不感兴趣,最终索性不进景区了?

以云台山为例,根据金融界报道的官方数据,2021年接待游客600万人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7亿元。云台山为河南的旅游名片,一直在冲击“河南旅游第一股”,并说早在2009年12月,云台山旅游完成股份改制后,就喊出上市目标。如果遇上枯水期就宣布关闭瀑布,云台山旅游收入肯定受影响。

问题症结也在于:人们能不能接受瀑布在枯水期,从气势磅礴变成涓涓细流?还是为满足视觉的感官享受,宁愿看到天然瀑布被人工“提升”后的半真半假景观?甚至宁愿不被告知,这壮观景色背后藏着人工推手?

无论是真瀑布还是半真半假瀑布,只要能带来经济效益或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如果是人工提升的,更应诚实向游客说明,毕竟游客花钱,是为大自然或自己的情绪价值买单,而不是为排水管的水费买单。游客在知道瀑布的真假成分之后, 可自行决定还要不要看。这当然会影响景区收入,但总比给人揭露原来是“水管”效应来得体面。

当造假成为社会常态时,保留那一点诚信,足以让人觉得值回票价。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